58年前,学者钱谷融先生因“文学是人学”的思想遭到批评和反对。去年年底,钱先生获得上海文学终身成就奖后还忆及当时,他说:“只有一个大四毕业班的学生,我的学生陈伯海最后站出来反驳,为我辩护了几句,我感到很敬佩。”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个让钱先生敬佩的学生,现在自己也已经有80高龄。他,就是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文学所所长陈伯海先生。前不久,应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邀请,我参加了“历史传统与当代语境——《陈伯海文集》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其时听诸多知名学者谈及先生的学问人品,感慨良多。
陈伯海先生也是我的授业老师,他作为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我的博士导师曹旭教授合作培养研究生,我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后,有幸蒙先生教诲。参加工作后,我每每去拜望先生,也喜欢和先生交流思想。陈伯海先生的夫人蒋哲伦先生是宋词专家,她虽没有教过我课程,但也和我有深厚的忘年私谊。在交往中我深深地体察到,陈伯海先生这些年自感年事已高,在学问上用力更勤,着意了却一些研究项目。在他80岁寿诞来临之际,上海社科出版社为他出版了六卷本的文集,是令人欣喜的。
学界评价陈伯海先生是一位善“盖房子”的学者,他的《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唐诗学书系》、《中国文学史学史》、《中国文化之路》、《回归生命本质》、《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等大部头著作或系列丛书,都显示出他思想的系统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思想方面,陈伯海先生曾先后受到钱谷融、马茂元、王元化三位先生的影响。钱谷融先生是他的老师,他认同 “文学即人学”理念。上世纪1957年陈伯海先生毕业分配到上海师范学院,三年后因在上海作协“重新评价18—19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文学”扩大会议上作了不合时宜的发言,被调离高校,到1979年才返回师院。当时唐诗学专家马茂元先生请他帮带研究生,其间马先生的学问、人品对他影响很大。1980年他被借调到大百科全书上海分社参加《中国文学》卷的编写,由王元化先生负责,因为有许多工作要请示,他常冲去王先生家,也听先生谈论对文学的一些看法,这是一段有思想交汇的交往。
如何把传统引入当代,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陈伯海先生为此一问矢志不渝60年。他在实用性功利的社会中几十年简淡为人、做学问有大关怀,精神自守、孤独奋进,这几年以羸弱的身体、靠吃安眠药更加奋力地著述。有学者论及此不禁感慨动容,但陈伯海先生却豁达地说:“我更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到了这个年龄,开辟新领域不可能了,也无心于再给过去的著作‘打补丁’,但也不能‘坐着等死’呀,还会继续读书思考,我期待着质疑、商讨甚至辩难,欢迎有人尤其青年学者‘打上门来’交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