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善“盖房子”的学者
赵红玲
  赵红玲

  58年前,学者钱谷融先生因“文学是人学”的思想遭到批评和反对。去年年底,钱先生获得上海文学终身成就奖后还忆及当时,他说:“只有一个大四毕业班的学生,我的学生陈伯海最后站出来反驳,为我辩护了几句,我感到很敬佩。”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个让钱先生敬佩的学生,现在自己也已经有80高龄。他,就是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文学所所长陈伯海先生。前不久,应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邀请,我参加了“历史传统与当代语境——《陈伯海文集》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其时听诸多知名学者谈及先生的学问人品,感慨良多。

  陈伯海先生也是我的授业老师,他作为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我的博士导师曹旭教授合作培养研究生,我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后,有幸蒙先生教诲。参加工作后,我每每去拜望先生,也喜欢和先生交流思想。陈伯海先生的夫人蒋哲伦先生是宋词专家,她虽没有教过我课程,但也和我有深厚的忘年私谊。在交往中我深深地体察到,陈伯海先生这些年自感年事已高,在学问上用力更勤,着意了却一些研究项目。在他80岁寿诞来临之际,上海社科出版社为他出版了六卷本的文集,是令人欣喜的。

  学界评价陈伯海先生是一位善“盖房子”的学者,他的《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唐诗学书系》、《中国文学史学史》、《中国文化之路》、《回归生命本质》、《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等大部头著作或系列丛书,都显示出他思想的系统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思想方面,陈伯海先生曾先后受到钱谷融、马茂元、王元化三位先生的影响。钱谷融先生是他的老师,他认同 “文学即人学”理念。上世纪1957年陈伯海先生毕业分配到上海师范学院,三年后因在上海作协“重新评价18—19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文学”扩大会议上作了不合时宜的发言,被调离高校,到1979年才返回师院。当时唐诗学专家马茂元先生请他帮带研究生,其间马先生的学问、人品对他影响很大。1980年他被借调到大百科全书上海分社参加《中国文学》卷的编写,由王元化先生负责,因为有许多工作要请示,他常冲去王先生家,也听先生谈论对文学的一些看法,这是一段有思想交汇的交往。

  如何把传统引入当代,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陈伯海先生为此一问矢志不渝60年。他在实用性功利的社会中几十年简淡为人、做学问有大关怀,精神自守、孤独奋进,这几年以羸弱的身体、靠吃安眠药更加奋力地著述。有学者论及此不禁感慨动容,但陈伯海先生却豁达地说:“我更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到了这个年龄,开辟新领域不可能了,也无心于再给过去的著作‘打补丁’,但也不能‘坐着等死’呀,还会继续读书思考,我期待着质疑、商讨甚至辩难,欢迎有人尤其青年学者‘打上门来’交换意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文化新闻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烽火周末/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活力上海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6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下河
疗伤
跳水池与音乐厅
善“盖房子”的学者
霁月清流(国画)
将生死置之度外
诗词二首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4善“盖房子”的学者 2015-05-24 2 2015年05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