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见“台尔蒙”
汤惟杰
  汤惟杰

  俗谚有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世事往往如此。四月下旬的一天,途经华山路的戏剧学院。和朋友谈过正事,趁着天好,便在校园内闲逛起来。近年上戏重新整修了学校中的若干历史建筑,几栋老房子如今颇有看点。正当我细细打量熊佛西楼的外观时,它边上那座红砖小洋房墙上的标牌吸引了我。凑上前,才晃了几眼,便有个眼熟名字跳了出来——“台尔蒙”!哦,这所如今被戏剧学院用作“新实验空间”的小楼,便是当年的“台尔蒙”啊。

  几周前,为“夜光杯”写短文《张爱玲与上海电影》(刊4月21日本报A27版),查阅了老电影人陆洁先生的“日记摘存”,在他上世纪40年代的记录中,多次出现这个“台尔蒙”,比如在1945年,陆洁在台尔蒙“试观”多部影片,而1947年4月1日,更有“《不了情》在台尔蒙配音”。当时便想,日后有时间要去弄清这“台尔蒙”是个什么所在。没想到,才过了一周不到,竟然让我无意中得之,真乃大快事。

  参考标牌上的介绍,回家又查阅了一点资料,大致弄清了上戏这片校园以及这所“台尔蒙”的来历:上世纪初,这片靠近租界西端界限的土地,曾被用作“德侨乡村俱乐部”(German Country Club),如今上戏的熊佛西楼,建于1903年,是俱乐部的主楼,而它边上的红砖小楼,是更晚些时候(约1920年代)所造,用作舞厅和电影放映等娱乐用途。1930年代据说曾被法国人收购,而据查字林西报社出版的《上海行号录》1932至1941年的记载,当时这家俱乐部的门牌号——海格路(即现华山路)452号曾登记有一家名为Del Monte Café的餐厅。Del Monte,如今一般读作“德尔蒙特”,也就是当时人所称“台尔蒙”的出处了。

  1942年4月,“中联”制片公司成立,将其总管理处设在海格路452号院内。抗战胜利后,这里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接收,“中电”二厂入驻此地,并将“台尔蒙”的房舍改装用做电影录音室,而不少缺乏设备的制片公司常会来此借“台尔蒙”做影片后期;一时间,这里是上海电影人会聚之所,许多片子在此配音、配乐、录歌,一直到1956年上海戏剧学院搬入为止。后来,上戏这个院子的门牌号也从当年的华山路452号变更为630号。

  看到Del Monte Café这家餐馆名字,总觉得好生眼熟,猛然想起自己有一篇论文曾提及它。回头一翻,果然如此:多年前在查阅1920年的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档案时,发现当年这家餐厅曾因夜间歌舞声响扰邻而被人投诉,巡捕房一个月内8次派出警员查访,并严格记录了它每晚打烊时间,并最终予以警告。这条发现起码说明一点:“台尔蒙”餐厅的开张比《行号录》上记载得要早许多。《警务日报》中这家餐厅正位于徐家汇路(Siccawei Road)452号。有一点需要知道的是,1920年的这条Siccawei Road,并非现如今的“徐家汇路”,它在一年后(1921年)更名海格路(Avenue Haig),1943年再次更名为华山路,直到今天。

  今天,“台尔蒙”还静静地栖息在一片绿荫的院落中,守护着属于它的故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文化新闻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烽火周末/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活力上海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6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谢票
欲罢不能的蚕豆
智慧快餐
理货勿“因小失大”
又见“台尔蒙”
今宵灯谜
培养元气
斯特拉文斯基的《普尔钦奈拉》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5又见“台尔蒙” 2015-05-24 2 2015年05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