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克莱恩,那个饰演过《一只名叫旺达的鱼》的美国男演员,一次回到他的本科母校接受戏剧系荣誉博士的称号。我当时坐在台下,权当练练听力什么的。听得最清楚的一句,是别人问他,什么时候开始认定自己要做一个演员,他说,只是一直在做和演戏有关的事,是未来找到了自己。
成为自己,成为怎样的自己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代表了一大部分人:那些总在纠结自己将成为什么的人。毕竟,大学四年,不是所有人、所有事都完成了成型的过程;毕竟,找到自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功课,没有人能一眼看老。毕业的节点和成长的节点并不总是断在一处,大学四年终要告别,但成长连绵不绝。如果说复旦的自由而无用包容了我们什么,大概就是允许我们慢慢地寻找自己。
我从初中开始学习陶艺,之后成为常去景德镇过假期的姑娘,因为对陶瓷的偏爱第一志愿选报了文博系,开始陶瓷方面的学习研究;大三的时候,我去香港中文大学交换,修习人类学的课程。选课不过是看名字有趣,并没有料想人类学会成为让我如今痴心的研究视角。而我答辩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景德镇瓷业的内容和人类学视角的交叉。依循自己的经历,术业会找到你。
偶然认识了古籍所古籍修复员黄正仪老师。和黄老师聊天,看她修书,最后整理出一篇记者手记。最后这篇手记被转载到《东方早报》和《解放日报》,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古籍修复工作。依循自己的特长,社会的需要会找到你。
教学楼里正在举办的“身无长物”的展览,虽然从展览的提出到展出十分仓促,但确是我的名字前第一次加上了“策展人”三个字。整个过程因为时间紧迫,那天很多小伙伴帮助,把一件件展品像是我的梦想一一挂上墙。依循自己的愿望,真挚的情谊会找到你。
好像自然而然,甚至漫不经心,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有用”的目的。我也曾经抱怨过自己,怎么做了那么多写上简历看起来并不统一的“无用功”。我也曾为还不够了解自己恼到流眼泪,但成长是急不得的呀。现在回头看起来,这不就是一个努力寻找自我的青年所做的勇敢尝试么?能早早地找到自我固然是极大的幸运,但是还没有找到也请不要心急,就放下包袱去做吧,你做下去的那件事会是你最好的选择。细心耕耘自己的田地,未来就会来找到你。
感谢老师和家长,谢谢你们长久的照顾,于无声处的温暖。更谢谢你们允许我们慢慢成长,谢谢你们交付一个多元而不加羁绊的未来给我们慢慢试错。谢谢那段自由而无用的华年。
毕业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