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首批郊野公园相继开放 通过城市更新等提供建设用地~~~
首批郊野公园相继开放 通过城市更新等提供建设用地~~~
首批郊野公园相继开放 通过城市更新等提供建设用地~~~
首批郊野公园相继开放 通过城市更新等提供建设用地~~~
首批郊野公园相继开放 通过城市更新等提供建设用地~~~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批郊野公园相继开放 通过城市更新等提供建设用地
上海4364平方公里纳入生态保护
杨玉红
■ 松江区松南郊野公园 资料照片
  本月底开始,申城市民将可以去首个开放的郊野公园——金山廊下郊野公园享受“健身游”“亲子游”“农业科普体验游”……日前,一则《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划示规划方案(公众征询意见稿)》在市规土局官网公布,上海初步划定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4364平方公里,区域内不合规用地项目将逐步被清退,鼓励建设郊野公园等生态游憩空间。

  搬迁企业建郊野公园

  途经800亩桂花林、万亩粮田、特色民居、色叶林、中华村农家乐等景点……本月底开始,上海首批7座郊野公园之一——“农”为特色的廊下郊野公园将开园。申城市民可以在金山廊下郊野公园享受“健身游”,一边奔跑在清新的空气中,一边观看着周边的美景。

  以前,浦江镇杜行村附近有3家企业从事搪瓷、特种塑料加工等业务,企业产生的大量粉尘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附近村民为了少“吃灰”、不敢开窗户。今年,3家企业均已签订动迁协议,将相继完成搬迁。今后,这里将成为浦江郊野公园的一部分。

  据悉,申城首批7个郊野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其中正在实施的一期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一期涉及搬迁的企业达516家。

  生态空间规模仍不足

  申城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3多平方米,大气、土壤和水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记者从市规土局获悉,目前上海生态空间规模不足,陆域生态空间总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约55%,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为此,2014年3月起,由市规土局和市环保局联合组织开展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示工作,形成初步方案《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划示规划方案(公众征询意见稿)》,即日起至10月30日,在市规土局官网公示,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和建议。

  什么是生态保护红线?市规土局副局长史家明介绍道,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上海地处沿海平原地区,生态基底以河湖水系、林地和农田为主,并不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同时上海属于高密度城市化地区,亟待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划示改善城市环境。

  “三条线”编织生态网

  据悉,初步划定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436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033平方公里,占市域陆域面积44.5%,共包括15类生态空间,包括自然保护区、饮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山体、重要耕地、重要林地、重要湿地、重要河道、重要公园、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外环绿带、近郊绿环、近郊生态间隔带、市域生态走廊。

  一级保护区总面积约118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市域面积的1.5%),作为生态保护红线的核心区域。保护区内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禁止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包括崇明东滩、九段沙、青草沙水库、淀山湖、海湾森林公园、淀山湖等。

  二级保护区总面积3175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2937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陆域面积的43%),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空间,包括重要水、田、林等生态功能区域以及市域生态环廊空间。该保护区是为限建区,禁止对主导生态功能产生引导的开发建设活动,控制线性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和独立型特殊建设项目用地,几乎整个崇明岛以及横沙岛、青浦、松江等区县的大部分区域为二级保护区。

  除了生态保护红线外,上海的城市发展还有第三条线——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线。史家明介绍道,上海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200多万亩。

  建设发展不会受影响

  在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工业用地不得新建,经营性用地也不得新建。史家明特别解释道,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不意味着不建设。在一级保护区内除了与生态保护有关的项目外,其余建设一律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可以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在有条件、经过严格论证对环境没有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些道路、轨道交通等民生类项目和保障性项目的建设,而经营性项目的建设用地将主要通过用地结构的调整来实现。

  “在中心城区,上海将通过城市更新、旧区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提供建设所需用地。”史家明补充道,通过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对包括住宅在内的经营性用地仍将会保持适度供给。

  史家明畅想道,希望经过20年的努力,上海的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达到国内同等大城市的相对先进水平;人均公共绿地由13多平方米提升至约15平方米,并将新增的公共绿地建在市民的家门口。

  本报记者 杨玉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时政·要闻
   第A05版:新民眼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评论/随笔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阳光天地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专版/文体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家装专版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家装专版
上海4364平方公里纳入生态保护
不合规用地项目将逐步清退
土地结构调整 土地市场降温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7上海4364平方公里纳入生态保护 2015-10-16 2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