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信息“铺满地”
上个周末的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人民公园。“哎呀,小伙子,你几几年(出生)的啊,来这里找对象的?”刚踏进公园大门,记者就被一位阿姨“拦住”,她手里拿着一张A4纸般大小、写有自家孩子基本信息的“公告牌”,其中“长相甜美可爱”“年薪十万”等“关键信息”还被特意加粗放大,“求关注”。不少“举累了”的家长索性将信息挂在了撑开的雨伞上。
往公园正门左侧步行,能看到一条门廊里,十多名“婚介”坐在小板凳上,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上铺满了写有从“40后”到“90后”的种类繁多的征婚者信息。“‘伊拉’老凶哦,阿拉稍微站得时间长些,就会跟阿拉吵。”有家长告诉记者,为了少惹麻烦,他们只能避而远之。
交友先交“电话费”
“小伙子,来这里看看,我这里优秀的小姑娘很多,成功率很高的!”一名自称“老师”的红娘叫住记者,指了指地上的“活页信息”。“你自己看好了,不要紧的。”她一边跟记者套起了近乎,一边不知道从哪里拿出了纸笔,记录下信息。在问过身高、户籍、学历、收入、有无婚房等信息后,该“老师”胸脯一拍,“好的,交给我吧。你先付我200块介绍费,我联络用的,相当于是电话费吧。”
见记者腰包掏得如此爽快,她竟连声道谢,并笑逐颜开地表示,“加一个‘微信’,回头一定给你介绍一个满意的‘妹子’,直到满意为止!”说完,她塞给记者一张广告名片,讽刺的是,“诚信婚介成功后收费”几个红字被赫然印在“头条”位置。
后续服务“老蹩脚”
婚介究竟会不会如约介绍对象呢?抱着这样的心态,记者加了该老师的微信,过了许久,终于通过了好友申请。随后,该“老师”发来几段语音,其中直接报出了对方姑娘的手机号码等信息。“你甚至没有要我的照片,小姑娘怎么知道我长得如何,她能放心真的有‘我’这样一个人吗?”面对记者质疑,“老师”反而嗔怪起来,“你是男生,要主动!”记者“主动”联系后,对方以自己还没想好是否要恋爱为由,立刻打了回票。
随后,记者拨通了几个在“活页信息”的电话,发现几乎都是空号。唯一能接通的,电话那头是一名操外地口音的男子,并不是所写的“88年女生”,他连声责怪记者“打错了电话”。
相亲角应成“放心角”
记者交了钱,却被中介好生忽悠了一把。对此,上海婚介行业协会会长周珏珉表示,人民公园相亲角从80年代末开始兴起,甚至成为上海的城市“标志”之一。但现在有许多不具备相关资质的中介混杂其中,不仅抹黑了行业形象,也造成了较为恶劣社会影响。希望相关部门能加以整治,让人民公园相亲角成为让市民放心的“安全角”。
同时,周珏珉提醒,父母也好,孩子也罢,如想通过婚介寻找缘分,应选择正规的婚介机构,别耗费了大把的财力和心力,换来一场空。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