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六旬的傅先生亲戚众多,加入了数个家族群的他表示,家族群把渐渐疏远的亲人们重新联系在一起了,“是件好事”。市民徐阿婆说,自从女儿教会自己用微信,建了家族群,有什么事情基本上在群里说一声就行,“不用打电话了,很方便。”对此广州的刘先生也说,家族群改变了长辈们的生活习惯,“看到什么就会拍下来,放到群里和家人分享。”
“刚有长辈在群里问你一个问题,就淹没在几百条信息里了,”25岁的周媛表示,家中有兄弟姐妹十几个,你一言我一语虽然热闹,但信息量大了也难处理。“有时太吵,一直振,就设置静音。可设置静音,又怕错过一些东西。”30岁的单身白领叶珂面临两难,“我倒是想建群,跟几个兄弟姐妹很久没联系了,”她说,作为“单身狗”面对已经结婚生子的同辈,不仅怕被问个人问题,更怕插不上话而受到冷落。“而且我有什么动态,难免会传到父母那里,想想还是算了吧。”
家住静安的霍老伯说起时下的年轻人,“谁没事跟爸妈互动啊。他们都有自己的私密和生活圈子。”他的邻居缪老伯则有些难过地说,自己曾在群里发“子女应当如何孝顺父母”、健康常识、安全注意等内容,都得不到年轻人呼应。确实存在着代沟。90后周畅也提到了代沟,她“吐槽”道,也不想破坏长辈发送“具有浓浓年代感的”表情后“那种微妙的和谐气氛”,但自己的表情库里实在没有合适的可以回应。
“亲戚不宜走得太近,有点距离感比较美,”40岁的企业白领费玉舒说,自己没有家族群,也不想建。她表示,中国传统历来没有尊重他人隐私这一项,以至经常出现“不知道人与人的边界在哪里”的情况。她担忧建群以后会增添负担,要是不回复群里信息,“亲戚们会不会不悦,私底下也不知怎么议论。所以还是敬而远之吧。”
“60后”严女士也认为家族群的存在没有必要,“几个兄弟姐妹也有亲、不亲的,有话何必要说给所有人听,打电话单独说就可以了”。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士则表示,自己不仅没有家族群,连其他微信群也不加入,因为“里面乱七八糟的谣言太多。”
曾有海外留学经历的“80后”方星岐坦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注重个体空间,而另一方面,中国式的亲情则是生养这些年轻人土壤的一部分,耳濡目染、根深蒂固,由此深化了矛盾。尚没有家族群的她感叹,“到底要建群吗?我也没想好。既怕建群后自己我行我素惹长辈不高兴,又怕为迎合长辈失去自由空间。这种忧虑,也算是我们这代人‘成长的烦恼’吧。”
见习记者 范鹏 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