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从中国戏曲音乐特别是越剧的调子里生发出来的。它的音乐表达与西方古典作品完全不同。上交团长周平说,就连在乐谱上呈现的表情记号,与西方古典作品标配的记号也是不同的。因而,在参与斯特恩小提琴比赛录像带评选的140多位选手中,几乎每一位外国选手都要向主办方寻求帮助,如何演绎《梁祝》。
主办方基于“在业内认为脍炙人口的中国曲目到底在海内外观众心目中是否熟悉”,在网上以及上海、纽约两个城市街头展开了调查。网上的投票主题是“您心目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作品”,最终有2000多位网民参与投票。《梁祝》得到了49%的支持,以绝对优势获得最高票,而钢琴协奏曲《黄河》支持率为17%,名列第二。不过,参与网络投票的多为爱乐者。随后,在上海街头有350个中国人和150个在此地生活工作的外国人,以及100位纽约人,接受了随机访问。中国首访者中,70%的人表示听过《梁祝》,但是这其中有30%的人哼不出主旋律。在回答未听过《梁祝》的人当中,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在20岁至39岁年龄段中,高达59%的人表示没听过,其中甚至有28%的人,在听到音乐后依然表示不知道。在上海受访的外国人中,仅有16%的人明确表示知道,其余人中有26%的人表示“听起来挺熟”。
在纽约,93%的人未听过《梁祝》,其中包括近20位音乐院校的师生以及音乐行业从业人员。但是其中有35%的能听出来“这是中国音乐”,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支曲目来自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甚至东欧……
幸好,《梁祝》多年来在舞台上还是颇受偏爱。上交上演《梁祝》已近120场,遍及全球7个国家的近20座城市。文格洛夫、吉尔·沙汉姆、西崎崇子、诹访内晶子、郑京和等小提琴大师也都拉过这支曲目。西崎崇子灌录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风行了两岸三地,获得过香港金唱片奖及白金唱片奖。已有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瑞典、挪威、芬兰、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个乐队演奏过《梁祝》……
《梁祝》这支曲目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度落差,首先证明了古典音乐确实距离大众不近,更应该以多种手段来传达。《梁祝》在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心目中,并不脍炙人口。周平分析道,现有剧场音乐会的方式,确实不如新媒体传播来得受众面广,因而今后要丰富传播优秀文化的样式。其次,大家都在做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到底“走”得怎么样,在海外等不同地域的传播是否有效?这也值得反思。“走出去”的既有政府推广的演出,也有商业助推的演出,数量都在逐年增长。但是,就目前街头访问来看,大部分纽约人对中国音乐没有基本认知。因而,在国际观众中如何传播,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