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斯特恩小提琴比赛初赛参与者的提问来看,首先触及到的是中西方演奏的技巧差异。例如,滑音的处理与西方不同,首次接触的人必须下苦功。其次,就是对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等背景知识的理解。在技术水平一样高的前提下,对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就会体现在拉出音符的感染力上。文格洛夫去年随上交在南美演奏《梁祝》的时候,拉得十分有中国风味,就是因为当时他听了很多二胡版本,对中国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
斯特恩小提琴比赛的赛事规定,就是让全球最有潜力的青年选手,来演出、学习中国作品。这个过程会让他们有机会对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及其特质,走心、顺手。随后,那感人的旋律就有可能自然而然从琴弦上流淌出来……
上交音乐总监余隆在谈及他向西方乐团传授演奏该曲目的经验时,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好比“追女孩子”。小提琴手在台前“不紧不慢”,而乐队在他(她)身后速度忽快忽慢——这种“速度不一致”的“不和谐”局面,在外国交响乐演奏时几乎不可能发生。而中国音乐情感的丰富性就在于这种不疾不徐,与追追停停之间恰好踩准了心跳的“合拍”。这种“中式古典表情”的意蕴,只有体会过,才演奏得出来。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