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童年往事
周慧珺的童年是在她父亲营造的书香氛围中度过的,天真活泼,爱哭爱笑,因而取乳名“囡宝”。周父是一个爱好生活、追求情趣的人,常常会携上几个子女去戏场、上影院,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陶养情操。周慧珺很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记忆能力——许多幼年往事,比她年长十余岁的哥姐都已忘却了,她却能娓娓道来。尤其留心于小时候去中国大戏院赏过梅兰芳先生的戏,畹华所饰演的“洛神”形象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深切的印象。
每逢外出观戏,周母总是让孩子们穿戴整齐、光鲜亮丽,一家人浩浩荡荡地去戏院。这往往是小慧珺最开心的时候,可以有零嘴吃,通常是些瓜子、花生、糖果、各色糕点、冰淇淋等。孩童馋嘴的天性在周慧珺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直到现在看见冰淇淋,年过七旬的她依旧欲罢不能。可不等看完戏回到家,小慧珺就倚在母亲的臂弯中呼呼睡去……
一次,一家人看完《空城计》,兄弟姐妹商量回家后自排自演。周慧珺的二姐周慧瑾是上海美专戏剧系的学生,自然担当起导演和布景设计的重任,其余兄弟姐妹也各司其职。用硬板纸制作道具,扯被面缝制戏袍,拉来木马摇椅充作战马,将祖母的旧式带顶篷的铜栏杆床充作楼台。周坚白骑着战马扮演司马懿,周慧瑾饰演诸葛亮。
本来周慧珺只扮演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的书童,临开演前忽而想演诸葛亮,与二姐争执推搡之际,从高高的床栏杆上一个倒栽葱摔倒在地,家人顿时都吓愣了。唯独她忍着剧痛一轱辘爬起来,拿起镜子赶忙一照,只见额头上隆起一个鸡蛋大的包,这才一边哭一边跺脚大喊“怎么办,怎么办”。家人不解其意,赶紧替她擦洗涂药,后才知晓原来小慧珺担心的是额头上会永远留着这鸡蛋大的包呢。也许在她幼小的心中,破相远比疼痛重要吧。虽说不久那包是退了,但是至今额头还留下隐隐的凹痕。
到了夏天,哥哥姐姐们会带上她一起去游泳。但因为年纪和哥哥姐姐实在相差太多,年岁最相近的周世珪也长她五岁,因而小慧珺大多数时候还是落单。这种印象是深刻的,很长时间都无法摆脱这种挫折感、孤独感,造就了她顽皮但不合群的性格。如小慧珺五岁时,周志醒把她送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堂。第一天进课堂,刚坐下看着一室陌生人,小慧珺就哇哇大哭,逃回了家。翌日,又哭着喊着把着门框不肯去学堂,家人也没了法子,上学的事只得作罢。
上学的事虽一拖再拖,但读书识字的事却不能耽搁。那时她的父亲钟情于收藏,堂屋里挂满了书画,收藏的字画不下数百。还特将一间居室辟为藏画室,取自己名中一字,号为“醒斋”。家庭的翰墨氛围使她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启蒙,早在周慧珺学龄前,即“童蒙养正”。周母教授她识字,也读唐诗、《三字经》。五岁时,父亲还要求他的孩子们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写毛笔字,完成日课。
位于上海六合路上的宁波同乡会第十小学创办于1927年,至1947年周慧珺入读该校为止,已是一所颇具规模的完全小学。当时以宁波路六合路为辐射带,周边居住的大多为宁波人,所以该校学子甚至教师也多为宁波人氏。这里就能看出父母的拳拳之心:希望内心羞怯、不善合群的周慧珺能在浓浓乡情乡音中融入集体。开学第一天,周志醒亲自送她去学校,鼓励她开始自己的学子生涯。
对周慧珺而言初入学校仍不免感觉陌生、拘谨,好在那班主任是宁波人氏,说话带着浓重的宁波口音,言辞又和善,使她听来十分亲切。学校地处闹市,面积小,活动空间不够,反倒使同学间能有更多时间近距离地交流。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不多久小慧珺就喜欢上了学校,结交起小伙伴来。由于她在家里接受的基础课程比学校教得深入,所以学校的功课对她来说不怎么费力,每逢考试也总能拿第一名。
读完三年级,大哥周坚白打听到宁波路第三小学的英语开课较早且教学突出,希望妹妹能尽早开始学英语。当时,一口流利的英语是职业妇女、名媛闺秀的必备素质。于是,周慧珺在大哥的做主下转学去了宁波路第三小学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