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上海市委全会上,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在分组讨论时讲的一个故事让人动容。
上海中医药大学有一门业务课叫“人体解剖学”。这是一门纯技术课程。起初,很多学生并不把用来解剖的遗体当回事,有时还会发生争抢。教解剖的老师很痛心,于是给学生讲了自己与一位遗体捐赠者的生前对话。这位捐赠者说:“我为什么要捐献遗体?我是宁可在我身上千刀万刀地剐,也不要在病人身上错剐一刀。”这段话给学生们带来了强烈震撼。
此后,每有新的捐献者遗体到来,课堂上都会有一个正式的仪式,向遗体捐献者表达崇高敬意。学校知道后也很重视,专门做了制度化设计:这门课的数十个学时中,老师要在讲业务的同时,融入更多价值观教育。从今年初开始,这种做法扩大到十多门课程,此后又在全市十多所学校试点,未来还要在更多高校推广。
故事的结局,在让人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有一点小小的荒谬。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但教书育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体的。时至今日,在实用价值观和财富决定论的影响下,育人功能变得微乎其微。很多学校虽有思想政治课,但效果不佳。过于教条,缺少好的形式与内容是一方面,脱离传授知识这一载体,单讲价值观,也是问题所在。
前段时间,网上有段演讲视频十分火爆,也是类似话题。演讲者董仲蠡是位英语培训师,他虽然是为了帮学生通过考试而讲课,却喜欢讲一些课程外的东西。有一名女生质问他:你讲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啊?能提分吗?你就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董仲蠡十分感慨:“是啊,她说得对,没用,不能提分。但是,亲爱的同学,我并没有在浪费你的时间,因为刚刚那一刻,我不是在教你怎么考试,我是在做教育!”
正如高德毅所言,立德树人,必须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但这需要制度设计,从而让我们这个曾以教育立身的文明古国,重拾教育和读书的终极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