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大学之道
潘高峰
  潘高峰

  刚刚闭幕的上海市委全会上,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在分组讨论时讲的一个故事让人动容。

  上海中医药大学有一门业务课叫“人体解剖学”。这是一门纯技术课程。起初,很多学生并不把用来解剖的遗体当回事,有时还会发生争抢。教解剖的老师很痛心,于是给学生讲了自己与一位遗体捐赠者的生前对话。这位捐赠者说:“我为什么要捐献遗体?我是宁可在我身上千刀万刀地剐,也不要在病人身上错剐一刀。”这段话给学生们带来了强烈震撼。

  此后,每有新的捐献者遗体到来,课堂上都会有一个正式的仪式,向遗体捐献者表达崇高敬意。学校知道后也很重视,专门做了制度化设计:这门课的数十个学时中,老师要在讲业务的同时,融入更多价值观教育。从今年初开始,这种做法扩大到十多门课程,此后又在全市十多所学校试点,未来还要在更多高校推广。

  故事的结局,在让人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有一点小小的荒谬。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但教书育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体的。时至今日,在实用价值观和财富决定论的影响下,育人功能变得微乎其微。很多学校虽有思想政治课,但效果不佳。过于教条,缺少好的形式与内容是一方面,脱离传授知识这一载体,单讲价值观,也是问题所在。

  前段时间,网上有段演讲视频十分火爆,也是类似话题。演讲者董仲蠡是位英语培训师,他虽然是为了帮学生通过考试而讲课,却喜欢讲一些课程外的东西。有一名女生质问他:你讲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啊?能提分吗?你就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董仲蠡十分感慨:“是啊,她说得对,没用,不能提分。但是,亲爱的同学,我并没有在浪费你的时间,因为刚刚那一刻,我不是在教你怎么考试,我是在做教育!”

  正如高德毅所言,立德树人,必须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但这需要制度设计,从而让我们这个曾以教育立身的文明古国,重拾教育和读书的终极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吃遍中国
   第B06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广告
   第B08版:大网购专版
操场考试本就是一种“雾霾”
大学之道
阿勒颇的女孩
中国经济容得下企业家讲问题
“我全押上,就要这个!”
毒舌的“艺术”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大学之道 2016-12-22 2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