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欣赏到了一种喜剧表现形式——喷空,著名作家刘震云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里就对“喷空”有详细阐释。如果非要做个类比的话,“喷空”之于中原地区,就像“海派清口”之于上海。欣赏节目期间,听到其中一位演员奚落搭档:“看你玉树临风,英俊潇洒,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想必一定是从小缺钙,长大缺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左脸欠抽,右脸欠踹。驴见驴踢,猪见猪踩……”极尽毒舌之能事,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最近几年,喜剧演员蔡明在央视春晚上,每每以“毒舌老太”的形象示人。“管谁叫阿姨,满脸褶子还卖萌”、“国标?我看你像鼠标”之类的“腹黑体”,乍一听大快人心,也能逗一时之乐,但总感觉经不起咂摸,稍加品味就会发现很多话特别尖酸刻薄,缺少温情,也看不到人文关怀。总体来说,近些年以小品为代表的语言类节目,缺乏辛辣的讽刺、缺少精妙出奇的构思,似乎也就只好用“毒舌式”幽默来救场了。
据说这种“毒舌”的本事,已经蔓延到了广大网友中间。前段时间在一个朋友的微信上,就看到了不少“毒舌金句”,在自嘲、自黑的同时,有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且“毒”味十足,满满的“负能量”。
论起“毒舌”来,据说女有舞蹈家金星,男有编剧史航。我偶尔也看金星的电视节目,很多人都说她是一位毒舌评委、毒舌艺人,但在我看来,她只不过是有些直接和犀利,且懒得去给语言来一番“装修”罢了,因为那样影响表达效率。听她臧否人物、评点社会,有一种解渴的感觉。而史航呢,“毒舌”起来则给人一种解恨的感觉。史航有次在微博上跟《小时代》粉丝掐架,不疾不徐却毒辣精准,一针见血而又不带脏字,舌战群“粉”的战绩让他在微博上狠狠火了一把,也自此收获了“骂神”的封号,据说后来还有人专门到他那里拜师求艺,颇有点开宗立派的架势。有次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他接受采访,提到一个观点——“有意义的毒舌、有情怀的毒舌、有尊严的毒舌,是智商,更是情商。”
能达到这种标准的,当然少之又少,不过英国文豪王尔德应该算一个。比如,在王尔德的众多名言金句中有这么几句:“年轻的时候我以为钱就是一切,现在老了才知道,确实如此。”“真实生活通常就是我们无法掌控的生活。”“每次人们赞同我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一定错了。”不仅“毒”,还有哲理。之前我看到一篇文章,尊崇王尔德为“第一毒舌”。毒不毒,大家自有体会,但这“第一”的说法,我觉得应该是缘于王尔德历经岁月沉淀之后的痛悟和透彻,还有可能跟史航所说的“智商和情商”的迸发有关,不管是哪一种,“毒舌”都应有一定的境界,才算真“毒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