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叙利亚阿勒颇局势趋于明朗的当下,当地平民,特别是孩子的生存状况却陷入一团迷雾中,原因就是接二连三爆出的“假新闻”。
大概3个月前,一个名叫“班娜”的7岁女孩开始在推特上记录她在阿勒颇的日常生活,包括J·K·罗琳在内的20多万粉丝被她的故事深深吸引,西方媒体也纷纷刊发文章。然而怀疑伴随关注度而来,有人质疑班娜的英语“太好”;有人追问,难民营里怎么会一直有网络信号?
类似事情也出现在微博上。一名认证为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驻京分社社长的博主日前连续发文,呼吁人们关注在阿勒颇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其中一张小女孩在尸体和废墟中仓皇奔跑的图片,被网友发现竟是一首歌曲MV的截图。一天后,博主公开道歉,承认搜索图片时误选。
更令人瞠目的是,20日,埃及内政部直接逮捕了一名企图造假的摄影师,他在当地摆拍断壁残垣和穿血衣的受伤女孩,却号称是发生在阿勒颇的真实情况,还打算上传社交媒体。照片里的废墟是一座计划被拆掉的房子,女孩身上的血迹是颜料,绷带也是假的。
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场究竟有多么真假难辨,对国人来说并不难理解,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了,近有罗尔,远有知乎用户“童谣”,他们不仅骗取了极大的关注度,还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
但阿勒颇发生的事又给我们上了一课——根本用不着“倾囊”,光是“点赞”“关注”,你就已经“入套”了。鼠标滑过、目光停留之处,似乎陷阱重重、防不胜防。正如《纽约时报》所说,假新闻在世界各地被越来越多用于推进政治议程。
在无法辨识真假的前提下,该如何应对?没有标准答案。就像罗尔事件中,选择捐款或不捐款的人都有正当理由——基于“善”或是为了保护“善”——说到底,决定最终立场的,还是你的身份、地位、性格、信仰,甚至年龄。
倒是美国一位媒体伦理教授评价“班娜”事件的话可以作为参考:“如果一个故事如此动人,我的警觉就会增加。”我想,这应该是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应该有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