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阿勒颇的女孩
徐轶汝
  徐轶汝

  就在叙利亚阿勒颇局势趋于明朗的当下,当地平民,特别是孩子的生存状况却陷入一团迷雾中,原因就是接二连三爆出的“假新闻”。

  大概3个月前,一个名叫“班娜”的7岁女孩开始在推特上记录她在阿勒颇的日常生活,包括J·K·罗琳在内的20多万粉丝被她的故事深深吸引,西方媒体也纷纷刊发文章。然而怀疑伴随关注度而来,有人质疑班娜的英语“太好”;有人追问,难民营里怎么会一直有网络信号?

  类似事情也出现在微博上。一名认证为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驻京分社社长的博主日前连续发文,呼吁人们关注在阿勒颇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其中一张小女孩在尸体和废墟中仓皇奔跑的图片,被网友发现竟是一首歌曲MV的截图。一天后,博主公开道歉,承认搜索图片时误选。

  更令人瞠目的是,20日,埃及内政部直接逮捕了一名企图造假的摄影师,他在当地摆拍断壁残垣和穿血衣的受伤女孩,却号称是发生在阿勒颇的真实情况,还打算上传社交媒体。照片里的废墟是一座计划被拆掉的房子,女孩身上的血迹是颜料,绷带也是假的。

  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场究竟有多么真假难辨,对国人来说并不难理解,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了,近有罗尔,远有知乎用户“童谣”,他们不仅骗取了极大的关注度,还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

  但阿勒颇发生的事又给我们上了一课——根本用不着“倾囊”,光是“点赞”“关注”,你就已经“入套”了。鼠标滑过、目光停留之处,似乎陷阱重重、防不胜防。正如《纽约时报》所说,假新闻在世界各地被越来越多用于推进政治议程。

  在无法辨识真假的前提下,该如何应对?没有标准答案。就像罗尔事件中,选择捐款或不捐款的人都有正当理由——基于“善”或是为了保护“善”——说到底,决定最终立场的,还是你的身份、地位、性格、信仰,甚至年龄。

  倒是美国一位媒体伦理教授评价“班娜”事件的话可以作为参考:“如果一个故事如此动人,我的警觉就会增加。”我想,这应该是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应该有的“自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吃遍中国
   第B06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广告
   第B08版:大网购专版
操场考试本就是一种“雾霾”
大学之道
阿勒颇的女孩
中国经济容得下企业家讲问题
“我全押上,就要这个!”
毒舌的“艺术”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阿勒颇的女孩 2016-12-22 2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