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申研新与丈夫就作出死后捐献遗体的决定。去年8月13日,申研新的老伴谢绍光因病逝世,红十字会复旦大学遗体接受站接到电话后,立即接受了谢老伯的遗体。
金山区于1982年开始开展遗体捐献志愿服务工作,并陆续规范了遗体捐献登记机制,2005年,金山区将登记点覆盖至11个镇(街道)、工业区红十字会,还为行动不便的志愿者办理上门登记;建立了市、区红十字会两级管理,市、区、镇(街道)三级宣传服务网络,宣传、登记、服务工作通过区、镇(街道)红十字会共同参与;并于2010年5月7日,成立了金山区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者联谊会,建立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者活动基地,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开展人文关怀活动。截至2011年底,全区已有511名志愿者登记加入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队伍,有70人实现了生前的意愿,成功捐献了遗体(角膜)。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想要打破这个观念,全面推广遗体(角膜)捐献,需要长时间的努力。30年来,金山区红十字会大力宣传遗体(角膜)捐献,许多市民纷纷加入捐献行列。
在朱泾镇派出所工作的孙克非,于2005年报名加入遗体捐献行列,他的这一做法当时遭到了岳父、岳母以及妻子的强烈反对。通过孙克非的坚持不懈的说服,他们的顾虑逐步被打消。
时隔4年,2009年,孙克非的岳父、岳母和妻子也报名加入了遗体捐献的行列。孙克非说:“遗体捐献者把自己奉献给医学事业,这很崇高,这种奉献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和精神激励,这无疑是对逝者一种最好的纪念。”
(马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