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自上海大剧院票房获悉,同前者相比,斯图加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热卖程度不如预期,尽管它的地位和分量相比马林斯基版本亦不逊色,却因档期太过接近,市场持续后继乏力,恐怕难以摆脱被“错过”的命运。
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号称是世界上最古老芭团的舞团,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相当一段时间,也只能活在“也曾辉煌”的安慰里。1961年34岁的英国编导克兰科成为舞团的艺术总监,注定了舞团的二度辉煌。1962年12月的冬夜里,由他编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惊艳世界,一举打破了古板高傲、论资排辈的旧有芭蕾权力体系,将斯图加特芭团带入了世界顶级舞团之列,创造了舞蹈界所谓的“斯图加特奇迹”。
克兰科是一位罕见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编导。他精通古典芭蕾,又十分注意学习和吸收当代新出现的芭蕾学派的风格和特点。他不仅多产,而且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创造。他的舞剧新作具有开创性意义,为戏剧芭蕾注入了新的生命,使之升华飞跃。《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和《驯悍记》奠定了其在舞蹈界的殿堂级地位。
克兰科理解了戏剧,他将这份理解带入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剧中的室内特征通过普罗科菲耶夫的室内交响乐得到了暗示,室内交响乐的曲调优美,保留了一定的室内私密性。更重要的是,克兰科将戏剧与舞蹈融合在动作中,如行云流水般的延续。克兰科的情感浸透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人舞,自由轻盈,通过其中的戏剧性可以感受到编导的感情。其戏剧表现力之强,观众甚至会产生男舞蹈演员将会放声歌唱的错觉。
档期紧随马林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虽然不少懂行的“老司机”舞迷们,早早就规划好攒齐了银子坐等两种不一样的精彩。只是,舞迷并非市场的主力,对老百姓而言,在艺术间众多重磅演出集聚的艺术大观园里,早已“看花了眼”。反正都是芭蕾舞,反正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捂着所剩无多的荷包碎银,等待更不一样的选择。只是这部恐因市场倾轧而被“错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着实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