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务工地都在“抢人”
钢筋工张庆方记得节前刚走出阜阳车站,志愿者就接过他手中的包裹,把他送上了回乡的大巴车。“火车票,免费。方便面、火腿肠,免费。连回家的大巴车,都免费。”张庆方说,这种待遇以前想都不敢想。
今年,劳务输出大市安徽省阜阳市首次以专列形式从宁波接农民工回家过年,在展示关爱的同时,也蕴含着这样的信息:阜阳迫切需要返乡农民工带来的技术、资金、先进理念,以推动经济升级发展,同时解决留守儿童、空心村等诸多社会问题。
“不管沿海还是内地,企业都越来越看重人力资源。”阜阳市招商局局长李海川说,即便拥有千万人口,但由于诸多劳动力在外务工,致使阜阳也面临一定程度的“招工难”。在阜阳各个工业园区,熟练工、技工等部分工种有时也出现短缺现象。
“我们的发展思路已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转变为‘返乡创业,带动一方’。”阜阳市常务副市长陈军介绍,阜阳有300余万外出务工人员,很多人已从普通农民逐步成长为熟练工人、高级管理人员乃至中小企业家,有技术,有资金。阜阳希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兴业、把人力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为此,阜阳一方面温暖回乡路,一方面出台各类扶持政策,期待游子们回乡参与建设。
这边劳务输出地阜阳为鼓励农民工“凤还巢”多措并举,那边劳务输入地宁波则用各种关爱,期盼农民工节后返程。
在宁波从事家装行业的王师傅说,老员工每带回一名新员工,就能得到200元奖励;每带回一名熟练工,能得到500元奖励。宁波一家模具企业负责人刘伟说,每年春运他都帮工人们买好返程火车票,这是公司留住员工的“贴心”做法。
是走是留想法各异
春节后,是走?是留?记者发现,年纪偏大的农民工更恋家,对于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今年50岁的牛素玲带着一对儿女闫欢欢、闫文龙在宁波闯荡。牛素玲在一家工厂当注塑工,月收入4000余元。牛素玲说,丈夫在家乡阜阳临泉当建筑工,不仅收入高还能照顾双亲。如果家里有合适工作,她一个月少挣千把块都愿意回家。
一旁的姐弟俩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去年,闫欢欢辞去母亲眼中的高薪工作,拿出全部积蓄在宁波新大新商场开了一家服装店。“我不想一辈子打工,我想创业。”她希望留在宁波。
闫文龙最近才到宁波投奔家人,他以前在家乡从事修车工作。“收入高,但浑身油腻腻的,女孩子不愿意交往。”闫文龙对新工作的期待是,工资可以稍低一点,但宿舍条件要好,要有双休日,厂里最好还要有个小操场。
阜阳市人社局党组成员王宇对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持乐观态度。“虽然中部地区务工收入比东部地区低15%—20%左右,但由于离家较近、方便照顾父母子女,外加生活成本也相应低了一些,农民工回流日渐明显。”
盼同等待遇变身市民
在安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顾辉看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以前的追求工资到开始寻找有保障的生活。因此他建议,社会各界都应在农民工能享受的市民待遇上多花心思,让广大农民工群体享受“市民待遇”。
位于宁波的奥克斯集团有2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该集团总裁办工作人员章路平说,集团根据员工工作年限,提供免息、低息贷款,助力员工置业,帮助他们留在宁波,融入城市。
“只有温暖员工的心,才能留住员工的人;只有让员工融入城市,企业招工才不会难。”章路平说,如果企业以“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方式对待务工人员,那么,企业永远留不下人,还会时不时闹起用工荒。
“能融入大城市的农民工,是务工群体的佼佼者。实际上,多数人是难以融入一、二线城市的,他们心理上存在漂泊感。”阜阳市招商局局长李海川介绍,阜阳正推动新型城镇化,让农民变市民。同时,农民工的子女均可在城区学校就读,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孙振 李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