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宽心饮酒宝帐坐,且听军情报如何。”一出《霸王别姬》的唱段,唱出了虞姬献舞时情景。2018上海教博会虹口展区,表演的小演员、来自上海市霍山学校的饶雨涵莲步轻移,根据唱词变换身段,有模有样。
一进京剧社团就爱上了“它”
“以前常在电视里听京剧,喜欢京剧的唱腔,特别是觉得京剧演员的身段蛮好看的。”精心装扮了一个多小时的饶雨涵,退下舞台,打开话匣子,就是一个“精灵”,“我到了霍山学校,见有这个京剧兴趣班,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面对上海教博会这样的活动表演,饶雨涵俨然是“驾轻就熟”,毫不胆怯。虽然是零基础学习京剧,但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些外校的、区级的,还有一些市级的交流活动也时常见到她的身影。她说:“我们社团的女孩子很多,我是旦角,时常会去参加一些表演活动或比赛。参加京剧社团,也没有担误我的学习,还给了我更多的自信,所以爸爸妈妈很支持我。每天做完功课,我都会自己在家里练习、琢磨。”
“她在社团里,属于唱得还不错的。”旁边的艺术老师周芝说:“我们学校京剧兴趣社团每期会招募15名学生,大部分社员从六年级开始学习,也有几个孩子是从小学部选拔过来的,最小的社员在读三年级。”
对霍山学校京剧社团的“小票友”来说,学习京剧,初听新奇有意思,可是真正学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学校外聘的专业老师每周会来学校,教学生们表演京剧,他们会带来正式的京剧“行头”,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还能试穿一下戏装,体会戏中角色的感受。老师会从京剧中最基本的“手、眼、身、法、步”开始教学,单手指、双手指、云手、卧鱼、圆场步……这些看似单一枯燥的训练,却是京剧表演的根基,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有完整的艺术表演。
好在学校有校本教材及普及课
学校在六年级开设京剧拓展课,编写并使用校本教材《梅兰芳与中国京剧》。老师逐一为学生们介绍京剧的形成、特点、表演手法、脸谱、服饰和京剧行当、流派,以及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这些京剧基础知识。通过“看”:看资料,了解京剧的形成、特点、表演手法、脸谱、服饰;“听”:听老师讲解,听老师收集的大量音频资料,使学生们熟悉并喜爱京剧艺术;“唱”:演唱一些简单易学的梅派唱段。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很快爱上了京剧这项传统表演艺术。
在20年的教学实践中,《梅兰芳与中国京剧》课程也在不断调整完善。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梅葆玖先生亲自审定教学大纲,完成第一版教材初稿,重在传授京剧知识。
第二阶段:优化校本教材,为每一个单元设计撰写“单元导语”、每一课撰写“主题引导”,并设计“京剧百科”、“佳作欣赏”、“京剧乐园”三个模块穿插在每课的内容中,让教材目标更明确的指向普及,教材内容更为充实,符合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教学设计凸显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们在“唱念做舞” 中了解京剧的历史,了解梅兰芳先生爱国、爱艺术的高贵品德,体会中华民族艺术之美。
第三阶段:目前在开发的多学科融合的《京味课堂》。将京剧艺术“化身”为文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桥梁,在语文、美术、信息科技、体育学科中渗透京剧元素,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倡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懂得欣赏高雅艺术,有“雅趣”的人。
积极推进京剧艺术普及教育
据霍山学校王晨校长介绍,学校在创始人陈鹤琴先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活教育思想指引下,确立了“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美育大方向,本着“弘扬民族文化,提高艺术修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京剧的知音”的宗旨在课堂内外积极推进京剧艺术普及教育,坚守对传统艺术的追求,重视京剧艺术教育,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从京剧文化的熏陶中,感悟国粹的魅力,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学校自1998年起成立“梅兰芳京剧艺校”,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出任名誉校长。2008年艺校更名为“上海市霍山学校少儿京剧培训基地”。学校专门成立了霍山学校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特聘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迎、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钱敏、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演员(梅葆玖关门弟子)炼雯晴,负责和把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主方向;确立了以艺术总辅导员、教导处、政教处、各年级部为组织协调部门的二级网络;以艺术教研组、梅之韵——学生京剧社团为项目载体的艺术教育三级管理的机制。
为更好地营造京韵校园,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建造“练功房”,装点“京剧艺术文化墙”,2015年还打造了“梅之韵——京剧创新实验室”,完善的硬件及媒体设备让学生在富有科技感、艺术性、童真童趣的氛围中激发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增强学习体验。
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校将德育融入艺术教学,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艺术节等校园综合活动,进一步推动京剧艺术融入学生校园生活,以京剧所蕴含的民族智慧与传统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做现代中国人”的志向。
近年来,本着“北外滩校际联合体”特色课程资源共享的原则,学校开展题为“走进京剧,初闻梅香”京剧基础知识系列讲座,借助创新实验室这一对外窗口,向校际联合体成员展示学校办学理念、特色课程和教学过程。
二十年的京剧艺术教育,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京剧知音,也使诸多“小票友”走上京剧舞台,取得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