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第一湾酝酿升级
“苏州河十八湾,湾湾有故事。”母亲河流经普陀区21公里岸线中有一道道美丽河湾,最美丽的河湾要数天然呈“五瓣莲”形态的地区,从东向西数,其中第一湾便坐落在长寿地区,因此得名“长寿湾”。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近年却面临各类设施陈旧、文化艺术场馆人气不足等问题。
一直以来,长寿湾地区是普陀区发展历史最长、自然优势最为集中、最有人气活力的区域。这里汇聚了正在建设的天安阳光广场、M50创意产业园、纺织博物馆、浅水湾艺术中心、梦清园、月星家具、红子鸡餐饮、曹家渡商圈等多个核心地标性商业、文化、旅游项目,还是普陀区 “一轴两翼”建设中“南翼”商业商务集聚区的承载地区。对此,普陀区正在推进长寿地区城市更新相关规划工作,将各类优质资源集聚于此,力争将“长寿湾”地区打造成为上海市苏州河沿线一张亮丽的城市新名片。
目前普陀区正在规划强化“长寿湾”地区特色产业功能,以M50创意园区作为国际化海派文创地标,天安阳光半岛形成综合性的商业文化地标,月星家居形成进口家具体验地标,浅水湾艺术中心作为特色的文化体育演出中心,与生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优化社区服务功能,改善地区环境品质。形成以商业、创意、文化、休闲、娱乐为核心功能,打造富有活力、独具魅力的 “商旅文”联动发展的长寿湾特色街区。
有温度的城市森林
一年多前,家住中远两湾城的居民们发现河对岸的中潭路桥边出现了一座“空中花园”——这便是坐落于长寿湾区域,有着极重夺睛分量的天安“千树”项目。
据介绍,“天安·千树”的设计师是英国人Thomas Heatherwick,有设计“鬼才”之称的他,此前曾经设立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这件“千树”作品仍以为“创意”为基因,集建筑艺术、文化传承、历史遗产与自然风貌为一体,有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个不可复制的城市绿洲。
“千树”的所在地本身就是一段传奇——毗邻苏州河,曾是荣氏阜丰面粉厂旧址。如今,荣氏家族的四栋保护建筑都被妥善保留和修复,并成为千树的一部分,以此纪念上海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其设计灵感则来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中国“黄山”,整个项目仿若两座山峰,覆盖着种类多样、错落有致的树木和植被。宛如山林峭壁的外立面,别具风格的露台花园,绿意盎然的河滨步道,让访客仿佛置身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投资方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最初规划“千树”时,就有三方面考量,一是项目周边已经高楼林立,希望打造出一方错落有致的天地;二是毗邻M50创意区的地块特色,希望可以与之有机融合;三是苏州河的水岸元素和四栋历史保护建筑。要尽可能把这些自然、文化、历史的元素巧妙融合,远离混凝土的冰冷和枯燥,去打造一个有“温度”和“生命力”的项目。
据了解,此次天安“千树”项目新建的30万平米建筑,将分期先后陆续向市民推出开放。这其中预计于明年下半年先行开放的10万余平方米商业面积,将主打时尚、文创、餐饮、娱乐、休闲、运动、亲子等多种体验方式,形成商旅文消费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而随着全部30万平米建筑于2022年全部投入使用,这座堪称普陀境内苏州河沿岸面积最大的综合体建筑,在继续继承水岸历史记忆的同时,还将助力区域经济形态完成从传统单一向未来复合的华丽变身,确立其在“长寿湾生活休闲区”中的焦点地位,并成长为长寿、乃至普陀经济发展的新一极。
(下转2版) (上接1版)
引领文化新方向
位于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的莫干山路50号M50大家一定不陌生,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工业建筑50多幢,面积约41亩,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艺术家工作室、画廊、高等艺术教育以及各类文化创意机构。
据了解,M50园区将依托此次改造,在未来着力打造三大发展新重点,即依托“艺术+商业”、“艺术+休闲”、“艺术+娱乐”的发展方向,以更加广泛泛在的艺术体验形式渗透进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引领上海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上发挥重要作用。
M50文化园区原是上海毛纺厂的旧厂房,十多年前起成为了艺术家自主入住的群居群落,更多扮演着文化原创基地的角色。现如今,从每年800多场的文化交流活动到每年数十万的游客访问记录,已经印证了一个上下游产业链更长、参与人群更多、创造价值更大的文化产业基地的崛起。而此番“文化+”发展定位的确立,以及未来即将实施的改造更新,更是对它未来的发展路径作了勾画——M50园区将与天安“千树”项目联手推进,实现无缝对接,助其加快“文化+”的发展,进而将产业链持续延伸至从亲子活动到包括文化购物、创意娱乐等在内的广泛形式,成为承载“上海文化”发展使命的重要功能点。
记者 颜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