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原貌布置
院子里摆放着亲朋好友为巴金107岁诞辰送的玫瑰花篮。故居的主楼为一幢三层楼房,是巴老生活、工作和接待宾朋之所,现在基本按照巴老生前的原貌布置。主楼的门厅1966年以后一直作为餐厅使用,厅里的家具是巴金家原来住在淮海坊时的旧家具。每次吃饭的时候,巴老习惯坐在靠厨房门边的位置。正对着门的墙上,挂着一幅照片——1995年巴金生日,《文学报》记者徐福生抓住了巴老难得的开怀大笑的瞬间,拍下了这张照片,巴金很喜欢,常常带在身边,他去世以后,家人在很多照片中挑了这张作为他的遗像。
门厅右手边是餐厅,上世纪70年代后这里先后作为巴金女儿李小林和儿子李小棠的婚房,现在恢复为餐厅原貌。左手边靠墙立着一架钢琴,是巴金的妻子萧珊用第一部翻译作品《阿细亚》的稿费买来送给女儿的。对面墙上照片中可爱的小孩是一周岁生日时的李小棠。
见证文学史
故居一楼的客厅,曾经接待了无数中外宾客,巴金常在此与朋友聚会、畅谈。巴金一家1955年9月搬入,当年10月,法国作家萨特和波伏娃成了第一批来宾,老舍、曹禺在此留下足迹,意大利“但丁国际奖”和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的颁奖在这举行,而师陀、唐弢、孔罗荪、辛笛、王西彦、柯灵、张乐平等作家、画家经常在此做客,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夫人曾专程前来这里看望巴老。壁炉上方是林风眠赠送给巴老的《鹭鸶图》,是他的早期作品。一楼另一间房间被布置成了临时展厅,参观者可以在此详细地了解巴金的生平和创作。
改造“太阳间”
客厅外是巴老在《随想录》中经常提起的“太阳间”,这里原是开放式的长廊,夏天的风能直接吹到廊檐下。1974年沈从文先生来看望历经劫难的巴金,在这个屋檐下促膝长谈,但谈话内容已不得而知。1982年巴老在楼上写作时不慎摔倒,他住院期间,家人把长廊加修了门窗,年老行动不便的巴老经常在此散步、思考和写作。因为这里阳光充足,家人就称此为“太阳间”。
二楼是主人的卧室和书房。老年的巴金行动不便,起床需要拉住床边的白色扶手才能起来。他的外孙女端端以前就睡在旁边的小床上。这个房间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以前故居使用管道煤气加热,冬天洗澡关门后卫生间不通气,有一次萧珊洗澡时一氧化碳中毒,救过来以后巴老就在门下边钻了一排小孔。1972年巴老在此泪送爱妻萧珊去世后,她的照片和翻译作品放在床头,骨灰盒也一直放在五斗橱上,陪伴着巴金直到去世。2005年11月25日,他们俩的骨灰终于如巴老所愿掺在一起,撒进了东海。如今床头壁炉的架子上,正中摆放的,也是萧珊的照片,巴老微笑的照片则陪伴在侧。
书桌有七张
巴金故居中,家具布置都很简单,独多书桌和书柜。二楼书房和外面的走廊各有一张大写字台,这两个写字台就是巴老1982年前的工作区,他在这里看书、思考、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包括《随想录》的前三集和散文集《友谊集》《赞歌集》《贤良桥畔》《倾吐不尽的感情》《爝火集》等。卧室外走廊上则有一张萧珊的书桌,她生前经常在这翻译外国作品,帮巴老整理和批复读者来信,并为《上海文学》义务编稿、组稿。
一楼客厅的玻璃门边,有一张几块木板打出来的简单小桌子,据说这是巴老最喜欢的座位,因为既可以看到外面的草地、晒到太阳,还可以看电视。《随想录》后半部分的很多篇章就在这儿写成。“太阳间”里的一张缝纫机也曾经被巴老用来写作,铺上台布就是书桌。此外,“太阳间”的另一侧,还有一张书桌。“文革”后期,主楼二、三楼都被封闭,一楼住了很多人,为避人耳目,巴金躲在北辅楼2楼一间仅有3平方米的保姆间,重译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这个房间里如今只有一张书桌。
无处不是书
书是巴金的最爱,就算生活拮据时,他拿到稿费还是会先去买书,故居可说“无处不是书”。故居的三楼是储藏间,现作为藏书室,不对外开放,摆放的全是一排一排的大书架,以前北辅楼楼下的车库和南辅楼也都曾是他的藏书室。客厅、卧室、书房,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书柜,就连卧室的卫生间里,也放置了一个书柜。
这些书柜有些放置的是经典著作的旧版书,有的是巴老和朋友的著作,书房外走廊上,有一个书架放着各种外文书,记者在其中还看到一本《世界语自修课本》。据说,在整理修缮前,书房中只有一条小路能走,其他地方堆放的都是书。不包括此前捐赠给各图书馆的,仅故居整理出来的藏书有近四万册,如今故居中展出的书不到其中的三分之一。
建立博物馆
2005年10月17日,巴金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2006年全国“两会”上,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冯骥才、梁晓声、贾平凹、赵丽宏和张抗抗5位全国政协委员,一起提交一份提案,建议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馆。2007年12月13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巴金故居纪念馆筹建工作。2008年至2011年,巴金故居(筹)协助巴金家属开始陆续整理资料。今年春节后,巴老的家人陆续搬离,6月文献资料整理工作初步完成。
巴金故居除了将充分利用遗址性纪念馆所有的现场教育、展示的功能,还计划设立巴金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巴金研究中心、巴金文化活动交流中心等专业中心,整合巴金研究资源,成为面向公众、面向学者的教育、展示、研究等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机构。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