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故居今天向公众试开放,许多普通市民也许会对这位文坛巨匠的故居感到神秘、好奇,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
巴金故居值得参观的东西很多,建筑本身、藏书、巴老曾经用过的物品,还有那些与故居有关的故事。而不曾离开我们记忆的,还有巴老的作品和他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的精神。巴金在青年时代为了祖国的命运离开家乡,后远赴重洋,有感于人民生活之疾苦,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的作品中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而且都带有积极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他在实践中真诚爱人,平等待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用文章和行动维护正义。“讲真话”就是他言行的真实写照。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坚持“到民众中间去”,希望能“做一块木柴”,“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温暖”。他的稿费大部分都用来捐助别人和买书。他在成为作家之后无私地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提拔有潜质的青年作家,读者来信的要求总是尽可能满足。巴金晚年一直为社会福利、教育事业做贡献,将几十年的藏书大部分捐给了图书馆,并且默默地给抗洪、抗震、希望工程等捐款。
巴金一生都在不断追问:我们该如何生活?他曾说:“我思考,我探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人活着正是为了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巴金在《随想录》中一遍又一遍地提倡说真话,他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客厅里,那张不起眼的书桌正因为巴金写下“真话”而有了特别的意义,参观巴金故居,除了那些经历了历史沧桑的实物,也许,它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才是更加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