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张佳鸣,因遗传性内耳畸形先天一耳失聪。虽然身有残疾,但社会对他从未放弃,在长寿路街道武宁新村第二居委会居委干部的帮助下,他成为一名社区助残员,找到了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
常怀感恩,施爱他人。担任助残员的一年多时间里,张佳鸣用他的踏实、勤奋、懂事,赢得了居委干部的肯定和喜爱;而同样身为残疾人,感同身受后的细心与关心,也让社区残疾人如沐春风。
今年张佳鸣耳疾复发。医生断言,若不尽快安装人工耳蜗,30岁前必然双耳全聋。为了筹集20万元的医药费,视小张如自家孩子的居委干部们奔走求助,曾接受过小张周到服务的社区残疾人也纷纷解囊,长寿路街道上演着一个“爱的循环”的动人故事。
突然间旧疾复发
昨天,记者见到人高马大的张佳鸣时,他已经出院一个多月了,植入右耳中的人工耳蜗下个月就开通。“又期待又紧张。”小张说,经过手术,他失聪10多年的右耳即将恢复听力,现在左耳借助助听器也恢复了基本功能,这情况和半年前发病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半年前的一天,小张大清早来上班,居委会主任夏天翼发现他有点不对劲:“急得满脸通红,汗‘淌淌滴’,跟他说话都没反应。”夏主任心知不妙,拿来纸笔给他,小张写道:“我听不见了!”
居委干部们赶紧陪他去医院,经高压氧舱和输液等治疗,听力暂时好转,但不久又出现反复。医生说,小张的病是遗传性的内耳畸形,复发频率会不断加快且不可逆转,病情会随着发病次数的增加而恶化,30岁前双耳全聋是必然的,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尽快安装人工耳蜗。人工耳蜗的使用寿命可达四五十年,安装后小张的听力基本与常人无异。但是,进口人工耳蜗价格不菲,手术费用至少需要20万元!
(下转A10版) (上接第01版)
助残员尽责善良
张佳鸣的父母都是聋哑残疾人,父亲两年前去世,母亲因身体原因无暇顾及孩子。靠着残联的补助,小张2009年拿到复旦大学网络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文凭,去年7月来到武二居委会。今年上半年发病时,他不敢骑自行车,为了省车费,宁愿走路半个小时来上班。20万元,对小张来说,无法想象。
但武二居委会的干部们没有放弃,奔走求助。8月初居委会递交到长寿路街道的情况说明中,这样陈述:“小张工作一年来,品行端正、工作努力,是一个可爱、优秀的好青年。我们为人父母,不想看到这么好的孩子,今后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
小张的“好”,居委会里每人都能说出一大堆故事。“作为一个助残员,他太尽责了!”居委会干部姒君慧说,小张一上任就做家访,把社区里42名残疾人的情况摸得透透的。“我们这里人户分离的残疾人占一半,小张经常和他们电话联系。”对于那些失明、肢残、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一旦居委会发了粮油补贴等补助,小张都会挨家挨户给他们送上门去。
“小张是这里的电脑通。”居委会主任夏天翼说,去年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有大量数据需要录入处理,“有时我甚至半夜里把小张叫醒来加班,但他毫无怨言。我叫他打个车,结果他还是骑着自行车、拎着电脑包过来了。”今年上半年发病那会儿,居委会在做社区居民侨情调查,小张上午还在医院高压氧舱治疗,下午就回来帮忙。
“小张很善良。”大学生社工小万说,小张经常买些牛奶、猫粮喂养小区里的流浪猫,可却舍不得给自己买包牛奶。今年夏天,50多岁的智障患者老胡走丢了,小张立即制作了寻人启事,在方圆3公里内边走边贴边找。3天后,果真有人看到寻人启事,通过派出所相助,老胡回家了。
残疾人倾力帮助
“好孩子”张佳鸣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普陀区残联、市慈善基金会、慈慧公益基金会、市红十字会、团区委、长寿路街道及多个居委会齐心协力,创造了奇迹,在一个月内筹齐手术费,10月3日,小张接受了手术。
在武二居委会募集到的7700元中,很多捐款来自小张服务的残疾人居民。肢残人老郭是开残疾车的,每次车辆要报送材料、年检,都是小张帮忙跑东跑西,为了报答小张,家境同样困难的老郭捐了100元;智障人士蒋女士的亲人以往每次来居委会,总是抱怨多表扬少,这次听说小张病了,趁着领取帮困款的机会,捐了1000元;智障人士马瑞的母亲本是来居委会领报销的医药费的,一听此事,立即捐出刚拿到手的250元……
在小张手术前后,居委干部组成了“妈妈团”“爸爸团”照顾他,陪他去医院复诊、和医生联系、术后陪夜、炖鸡汤。“爸爸妈妈们”的悉心照顾,不仅弥补了小张缺失已久的家庭关爱,也感动了提供人工耳蜗的代理商,对方主动表示愿意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