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刚送萝卜是一片好意,结果却成了“杯具”(网络用词,同“悲剧”)。最明显的原因,大概是“素质问题”。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时的情境也许有如一场“狂欢”。面对大片丰收的农田,在“免费”“白拿”之类因素的刺激下,部分人在兴奋之中抛弃了道德底线,甚至激发出心底的贪念,在现实中实践了一把“偷菜”的快感。然而,虽然抢萝卜、挖红薯的应该只是部分人,虽然经韩红刚阻止,大部分抢拿其他作物的人都放下了东西,但仍然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后果,不仅给韩红刚个人造成经济损失,也沦落了善良、诚信、守序等公共道德。
“送萝卜杯具”并非个别,超市卖场搞免费赠送、低价促销等活动时,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混乱。那么,这样的“杯具”就无法扭转吗?倒也不用这么悲观,就“送萝卜”而言,也许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当然是拔萝卜者都严格自律、恪守秩序。从内心焕发的道德,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尽管从送萝卜的结果来看,这种完全依赖个人自觉的方式“惨遭失败”,但从一些主动塞钱给韩红刚的市民身上,从网上对抢萝卜者的一片谴责声中,还是能感受到社会对正向价值观的渴望。
第二种,是韩红刚在送萝卜前采取措施,例如限定免费赠送的范围、保护其他作物的田地、请人维持现场秩序等等,以事先提醒和外部约束,营造一个井然有序的氛围。把所有人都看成“不好不坏”,也不指望所有人天然地遵守秩序,因此需要事先明确规则和底线。这也是法律等社会规范存在的意义。在韩红刚最近新开的微博中,也对此作了反思,虽然这一切并不是他的错,人们也不该对他提太高要求。倒是在一些容易造成混乱的公共场所,管理者与其抱怨人们“素质太差”,不如反思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做到位;在一些不法行为横行的领域,也应多考虑监管空白的责任。
而扭转“杯具”的第三种可能,也许要仰赖于政府部门。当地萝卜的收购价只有四五分钱,市区内的萝卜价格却要六毛钱,于是,农民宁愿白送、宁愿烂在手里,也不想做亏本生意,市民则为了抢免费萝卜大量涌入乡间。像韩红刚这样的农民或许有不少。如今,为了解决“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矛盾,很多地方都在推广农民直销式的周末菜场。有了好对策,还要实行起来。政府部门能不能开通渠道,想办法消化滞销的萝卜呢?
其实,三种可能性,都绕不过“规则”二字。如果拔萝卜者心中有规则意识,送萝卜者事先定下规则,政府部门下乡排摸、入市调研,把滞销的萝卜纳入惠民规则之中,送萝卜“杯具”或许就能成为喜剧。(相关报道见A11·中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