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阐述了五方面内容——
经济形势
今年面临各方面严峻挑战
从形势分析来看,2012年,我们面临的各方面挑战是严峻的。做好2012年工作,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从国际形势来看,严峻性和复杂性因素明显增多,预期不好、信心不足,在当前国际社会中十分明显,全球总需求和贸易萎缩,经济压力的挑战严峻。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还要增强机遇意识。我们要全面、深刻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这次两会贯彻市委全会精神,进一步强调减少“四个依赖”,“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进入攻坚战。所有这些都体现在今年工作的安排上。创新、转型是需要政府管理的,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政府要“放心地走开”,政府过多的干预和管理会制约创新。
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四个中心”建设有新推进、民生改善有新举措、转型发展有新局面、人才高地建设有新突破。
税制改革
全力以赴推进“营改增”试点
这是今年上海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重大意义。这是一项推进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它可以促进服务业的产业细分,扩大分工,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核心就是克服过去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困扰服务业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制度性问题。上海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要推动发展,有体制、机制、税制、准入的问题,其中税制问题影响极大。关键是,税制改革不同于一般的税收优惠,营业税经历了多次下调,但是重复征税的问题依然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服务业的细分和专业化发展,也影响服务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中央决定在上海率先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全力以赴推进试点顺利开展。现在全上海有12万户符合条件的企业,我们都进行模拟和登记调查,并且采取一些过渡性政策,对许多特殊的企业采取特殊的办法,改革要使大部分企业得实惠。
教育投入
六成以上投向基础教育
2009年全市教育投入是343亿元,2010年是407亿元,2011年是610亿元,今年全市教育总投入将超过700亿元。
700亿元教育投入中,超过60%、接近65%是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在这方面,我们基本要做的一条就是均衡发展,根据实有人口的实际情况,按照生均要求来高位均衡调控。上海在这方面应当做得更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大型居住社区、来沪从业人员子女集中区域,按照“十二五”规划,建幼儿园、中小学700所。各区情况不同,这里就有一个转移支付问题,不是一般转移支付,而是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转移平台,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目标只有一个:实现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这次教育投入增加中,高等教育方面要在提高教师待遇和吸引培养人的问题上多花精力。
调控物价
六项工作提高各类人群收入
首先是主副食品物价调控,特别是“菜篮子”工程。今年力度不减,继续把各种有效措施实施好。特别要加大力度,使中心城区社区菜场的公益性性质进一步凸显。另外大市场、大流通还要发挥作用。
在保障供应、控制物价的基础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提高各类人员收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类人员收入的提高,总的把握是“三个注重”:更加注重与国家制度相衔接;更加注重统筹研究、制度建设;更加注重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
提高各类人群收入,今年做六项工作:
■大幅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今年1月1日起增加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是历年来调整幅度最高的。
■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全面建立补贴制度。
■在职的其他事业单位建绩效工资制度。
■推动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包括在国有企业建立“双挂钩”,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分配,明确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国企负责人收入与职工工资增长挂钩;完善环卫等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的岗位津贴制度;扩大职工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今年4月1日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线。
■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继续关心支援外地建设退休回沪人员的生活,提高生活、医疗等帮困待遇。
环境监测具备条件首批公布PM2.5
十年前,上海建立首座研究性的PM2.5监测站,2005年启动了多点、连续性的试点监测。目前全市已有覆盖均衡的24小时连续监测点24个,最终要形成完整的监测点30多个。
按照国家即将颁布的新标准,上海公布PM2.5数据后,天气的优良率将下降10%,甚至15%,也就是说空气质量优良率可能不到80%了,但这是真实反映、科学的结果,和人民群众的直接感受非常接近。上海已向国家环保部提出,要成为第一批公布和监测的城市之一,上海的条件已经具备。
更为重要的是,公布了数据,有了新标准,我们就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上海提高空气环境质量有很大好处。今年已进入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五轮,我们已经列出专门针对治理PM2.5的50多个项目,要尽快把这些项目落地,尽早进行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