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级市场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高价发行,二是恶炒新股。但一级市场的问题恐怕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需要认真梳理、综合治理。
总体来看,一级市场的乱象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1)发行节奏太密。一年两地市场一共发了270多只新股,接近一天一只。这种节奏实在太快。以沪市为例,从“老八股”发展到23只股票,花了多少时间;从20多只到100多只,又花了多少时间。但中小板和创业板设立后,一级市场发行速度猛增。在市场好的时候,这种大跃进尚能被投资者接受,但最近三年市场不好,节奏是不是要慢下来,就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只从微观方面治理二级市场是不够的,宏观的总量和节奏应当放在首位。
(2)发行价格太高。2009年以后,新股发行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市场化本身是没有错的,但问题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询价的过程看上去很公开透明,但里面到底有多少“猫腻”,只有参与其中的人知道。发行价格太高,问题的关键在于询价机制。无形的手总有触及不到的地方,这时就要用有形的手进行干预。干预的过程不是否定市场化,而是完善市场化。
(3)上市价格太贵。上市之初,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买进的人都是五万股、十万股地报单买进,但卖出的人只有五百股,就算你运气好,小数点后面三位的中签率都到你头上,结果你也只有一千股。一万股的买单需要200个人才能满足他的需求,上市以后,价格怎么会不高?
(4)上市初期换手率太高。现在二级市场上市以后,高换手成为常态,有时一天换手90%以上,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相当于上市第一天,就全部易手一遍,这是典型的“病态”。中签新股的人,是职业打新的资金,他们只想做一夜股东,上市以后一定会跑;而买进的人,是想控制定价权,当庄家。如果将承销商变成做市商,也许对解决高换手有好处。
(5)业绩变脸太快。上市之前,三年的业绩漂漂亮亮,但上市以后,马上翻脸。上市前粉饰业绩,要不要追究刑责,上市之后马上变脸,要不要受到惩罚,这些都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6)高管减持成风。伴随着大量新股的发行,高管辞职减持也成为了一种风气。高管套现本来无可厚非,但将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做得“不要脸”,就不正常了。应当考虑将高管减持的年限跟发行市盈率挂钩。
(7)大规模跌破发行价,应当受到惩罚。如果只是二级市场涨跌,是一个愿赌服输的事情,不应当追究发行人的责任。但如果30元发新股,半年后股价变成10元,发行人有没有责任?是不是应当接受惩罚?这些都是对市场信心有直接影响的事情。 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