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规划应先行一步
孙洪林代表曾到顾村调研,发现偌大一个社区只有一名户籍警,警力不足,管理跟不上。他认为,在大型保障社区的配套政策上要突破常规做法,审批时不要“一个一个图章补盖”,费时费力。
刘琼代表在提交的书面意见中举例说,闵行区浦江一个保障房基地2003年开工建设,尽管区政府做了许多努力,但至今配套设施不齐全,居民普遍反映:就医难,出行不便,邮政网点等便民设施少。她认为,大型居住社区的民生保障问题,应提前介入,通盘考虑,尽快出台管理体制、机制的相关配套政策,包括对后续管理人员、编制、资金等有相应政策支持。
黄克斯代表直言,要让入住大型居住社区的居民感受到良好的生活服务,相关社会事业设施和公共配套资源应当提前设置,不仅包括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设施,还包括菜场、商店等生活配套设施,以及道路交通甚至污水管网等基建设施。
“重建设轻管理”需改变
吴志明代表说,上海已初步形成廉租房、公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和动迁安置房的四位一体保障体系。但建设热火朝天,管理却滞后,有“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他认为,保障性住房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法可依。
“保障性住房的规模越搞越大,几十万人集中入住离市中心很远的地方,而很多人的就业又不在那里,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房子造了那么多,配套管理一定要跟上。”吴志明建议,上海应领先一步,建立、健全地方性的法规规章,规范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分配、使用、退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公共住房专业性管理机构。现在的物业管理比较分散,要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保障性住房的维修资金应列入政府专项预算。
金缨代表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各类专业人才,论证、评估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专业服务,并为后续的立法做准备。
尽量缩短社区成熟期
许多代表坦言,一个大型社区一般要5到10年才能成熟。居民乔迁新居后,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最初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称心,重新培养他们对新社区的认同感也需一段时间。
黄振代表说,入住保障房社区的群体有一定特殊性,依赖小区生活的程度可能更高,政府应该尽力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以缩短社区成熟期。
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局长刘海生在专题审议会上回应说,专门有一个大型居住社区公建和市建推进配套办公室,落实配套保障。2010年已投入17亿元,去年和今年共安排60亿元,各区还要配套更多资金。近期正重点推进公交和百姓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通过各种措施帮助这些社区尽快成熟。
本报记者 叶薇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