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张老师邀我们夫妇去上海文化广场观摩音乐剧时,特地关照,文化广场的建筑艺术值得好好欣赏。
恭敬不如从命。曲终人散。索性避开“散场高峰”,慢慢地边走边看,体味新文化广场的建筑艺术。此刻,这里已经没有鼓点的喤响,没有管乐的嘤鸣;也没有前呼后拥的流动,没有炫目斑斓的色彩。唯有宁静、宁静。但给人的却是一种相当难得的境界。整个剧场的装潢,烘托出一种现代、奢华的氛围。玻璃和木质的饰板墙面,赋予剧场独特又很温暖的质感。座椅和舞台木质及金属材料的运用,不但增加了色彩的层次,似乎还能使人从尘世的喧嚣中马上宁定的魔力。顶部华丽的水晶灯,在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与周围的色彩和环境配合得恰到好处。让你在踏入观众厅的刹那间,似乎已经觉得故事的序幕正徐徐拉开。在观摩音乐剧时,总感到这里的舞台好像与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样。细细观察,才发现,国内一般的剧场是镜框式,台唇比较浅,而文化广场将台唇尽量延伸至观众席。从一份资料上看到,这里的舞台台口宽度达到罕见的20米,打破了上海大剧院的台宽纪录。舞台呈扇状打开,深入观众席腹地,难怪视觉效果非常好,有一种特有的亲切感。
那天,我们是坐在观众厅一楼观摩音乐剧的。按照惯例,一楼到广场的出口应该最便捷。其实不然。因为观众厅一楼是在地下,观众厅三楼才与平地“接壤”。新文化广场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不是“平地而起”,而是“向下造房”。据说,工程总建筑面积为6.5万平方米,其中7823平方米为地上三层;6.5万平方米中的5.7万平方米则位于地下,为地下五层。原来,我们是在“地下看戏”的。不坐电梯上楼,索性沿着乳白色的大理石楼梯一层一层往上走,正好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出自著名旅美画家丁绍光之手的巨幅玻璃画,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彩色玻璃画作。而进门大厅的中央,造型新颖的透明“艺术之树”顶天立地,真叫人肃然起敬。
走出文化广场大门,已是深夜。淡淡的雾气,在满街的梧桐中间浮过,仿佛细纱挂满了树枝,但比细纱还要白,还要透明,清濛一片。在被复兴中路、陕西南路、永嘉路和茂名南路围起来的一大片绿色之中,远远望去,文化广场隐隐约约宛若一只舒展巨翅的白色凤凰。我突然想起,这里曾经是上海最大的证券交易场所,人声鼎沸;这里曾经是赫赫有名的精文花市,熙熙攘攘。作为一种“文化地标”,它们在完成各自的历史使命后已销声匿迹。此刻,历史与现实,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在宁静中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精神和谐:它是心灵感悟与艺术趣味的双向沟通,是宛如尘世之外的舒展和愉悦,是略带一点伤感却相当明亮的生命气息。但它需要静静地去感悟、去领略。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魂。文化的陶冶情操,不但在于它给人以艺术享受,还在于它能为人净化心灵。让人超脱日常的庸琐,在宁静中体会它的单纯、神秘、美丽和言不尽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