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1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齐之以礼”
白子超
  白子超

  为政篇载: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拙文曾论及此章,近谈“礼之用”(学而篇),需对此章加以详解。应该说,此章内容是对“为政以德”(为政篇)、“为国以礼”(先进篇)的进一步说明。

  道,同后起的导字,领导、指导、引导。政,与下文德字相对,指政治手段,包括政策、政令等。齐,动词,整治、约束。免,避免、逃避。耻,羞耻。格,纠正。

  用现代汉语表述此章,大意是:用政策、政令等政治手段领导民众,用刑罚整治、约束民众,民众会因为畏惧而不闹事、不犯罪,避免刑罚,但无所感化,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民众,用礼制规范、约束民众,民众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自觉纠正无德和无礼的行为。

  《礼记·缁衣》载: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十多年前出土郭店战国竹简,其《缁衣》载:子曰:“长民者,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劝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免心。”(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

  三章字句稍异,但内容相同。“长民者”之长,音掌,抚养义;长民者即领导民众的人。“格心”意为自觉纠正错误之心,或说向善之心;另一解,格为来、至,格心即归附之心。“劝心”之劝,勉也,劝心即勤勉努力之心;又一解如《康熙字典》所云“又悦从也”,高兴地顺从、服从。“格心”“劝心”义相近。而“遁心”与“免心”义近,意为逃避、苟免之心,即主动避免刑罚之心。

  可以断定,导民或教民以德、礼,而非政、刑,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多次说过,影响甚广。这一思想,《论语》的一些章节及其他许多材料均可旁证。

  在孔子思想中,天下或国家君主如何领导包括贵族、庶民、奴隶在内的广大民众,是个大问题,其主张的核心是道德教化。这种道德教化不是空洞的倡导,而是具体落实为尊礼、守礼、行礼。礼,既包括传统而又适用的礼俗,又包括新制定的礼制、礼仪,还包括自觉的礼节、礼貌。德与礼的关系,就是拙文所述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的话还使我们看到另一对关系,即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自觉向善,具有知耻之心,视、听、言、动均不违礼,有了过错能够主动纠正。显然,孔子的主张不仅是美好的,而且是正确的。但是,纯粹的德治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从未有过,故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

  相反,法治却曾在战国后期和秦朝大行其道。秦国百姓不敢违禁、犯法,并不是因为自觉地知耻,而是出于恐惧,害怕酷刑和杀头。法治之下的民众之心到底如何?“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看看秦末到处起义的燎原之火,即可明白。

  《大戴礼》载,孔子答卫将军文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一个用缰绳牵引,一个用皮鞭驱赶,明确反映儒法两家政治主张与手段的不同。

  其实,孔子是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辅的。也就是说,孔子的德治思想并不排斥法治,但法治不能作为主导,而只能是补充德治之不足。这个意思在拙文阐述孔子政治理想、治国思想时不只一次提到。春秋末期,道德沦丧,周礼崩坏,孔子特别强调德、礼罢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综合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民生·财经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A21版:基金专版
   第A22版:教育周刊
   第A23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A24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健康生活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心止宁静
“齐之以礼”
理发师
崇明过房习俗
江山无处不物华(中国画)
江主席骑车从我们弄堂穿过
行程万里成一脉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齐之以礼” 2012-01-16 2 2012年01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