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与出国旅游、上网“冲浪”等新式休闲过年方式相比,“回家过个传统年”的呼声在龙年里更加高涨,春节传统民俗正悄然回归。
龙年引爆“回家热”“年味”呈现“V”形反弹
“过年,雷打不动,一定要回家!”在上海工作一年多的白领季婷在除夕之夜坐飞机回到老家重庆,借微博群发私信,向亲朋好友问候。“回不了家,也要团圆。”来自安徽凤阳的农民工歌手宋亮亮虽然没有时间回老家过年,但也赶在年前将父亲和哥哥接到上海团圆,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回家”已成为龙年春节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国家有关部门预计,2012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有望达31.58亿人次,超过2011年。
新浪微博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春节要将时间和金钱花在陪伴和孝敬父母上。在手机短信拜年成为主流的同时,仍有近五成的受访网民表示,“登门拜年”“正月回娘家”的传统习俗不能丢弃。
与“回家热”相得益彰的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龙文化”在龙年新春到来之际愈加红火起来。大街小巷,龙灯、龙船、龙挂件令人眼花缭乱,竹龙、糖龙、剪纸龙各具神采。城乡各地可谓龙“山”龙“海”,一派喜气洋洋。
“‘龙娃娃’卖到脱销了!”在上海历史悠久的老城隍庙商圈,一位中年女店主指着穿唐装的卡通龙玩偶说。她经营的小店,挂满了各色福字、灯笼、鞭炮、福袋、中国结等挂件,人气最高的龙玩偶一天最多能卖出上千个。
新年里,首都北京、吉林长春、陕西延安等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龙”成为社火、高跷、秧歌、二人转等文艺形式中的主角。同样,在“龙文化”风靡的南国广州,迎春花市热闹非凡,人们除了吃喝玩乐,还保持着舞龙舞狮、寻春赏春的传统年俗。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分析,前些年,春节的“年味”确实有所淡化,但近年来又逐渐得到重视,“年味”呈现“V”形反弹。这得益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的实施,以及百姓文化观念的逐渐转变。在经济高速成长的背景下,“合家团聚、敬奉祖先”等传统重新受到重视,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传统年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应当得到必要的尊重、维护和传承。
年俗复兴彰显文化自信自强
“中华年俗文化的复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范围最大、传统与现代生活高度结合的一种文化实践。”田兆元教授认为,“年味”回归彰显了中国民众正在从文化自觉,向着文化自信、自强逐步发展的心理路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春节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春节列入文化部非遗名录,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相反,真正的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专业副教授王娟分析,春节年俗正在从一种庄严的文化仪式,逐步“进化”为社会整合的催化剂。春节年俗应更加关注未来、更为下一代所喜闻乐见。包饺子、守岁、拜年的传统礼俗,过去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逐步传递给下一代。而今,“年味”的复兴必然要依托网络、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实现新的跨越。许晓青陈夏阳(据新华社上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