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老头,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缘认识这一大帮哥们儿朋友。
——黄苗子《〈世说新篇〉小记》
2007年4月,母亲过世,对父亲打击很大,虽未见他痛哭、掉泪,可是,本来常蒙“不白之冤”的他,一夜之间头发竟是白多灰少了。
仅仅一年多,就有一场大病袭来……
2008年7月25日,病情急转直下,白血球一万三千多,肺心衰,尿毒症、血压高达二百,肌酐近一千,出现幻觉、昏迷……立即转到重症监护室!第二天医生找我们谈话,要用呼吸机了——母亲插上呼吸机以后,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我们兄弟深深自责,送医院送晚了……
又过一天,快到中午时分,忽然接到哥哥的电话,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要到医院看望父亲。马凯同志到医院后,先去看望参加抢救和会诊的医护人员,向他们表示感谢,并说:黄老的事情拜托各位了!然后到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看望了昏迷中的父亲。他是利用会议的间隙赶来看望父亲的。
那段时间,一听说父亲进医院,许多朋友都来打探他的病情。事后,一个朋友告诉我,得到我们兄弟发出的病危告知,大家都广为联络,帮助想办法,就一个目的,要让医院全力以赴抢救父亲,结果惊动了卫生部和国务院领导!据朋友说,马凯同志也和父亲是朋友,是在黄永玉叔叔那里认识的,认识好多年了。此次父亲病危就是黄叔叔告诉马凯同志的。
其实,朝阳医院已经组织了全院会诊,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我的父母在朝阳医院住过几次院,已经与该院的一些医生、护士乃至院长成了好朋友。他们就是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能交到好朋友!
医生、护士刚开始接触这位“大人物”时,多少都有点小心翼翼。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不再是一个大人物,而是一个快活、幽默、可爱的小老头。
做植管手术,因呕吐、血压过高,不得不中止手术。那正是很难受的时候,当被推回病房后,护士问他哪里还不舒服,可父亲却说:“不合格,被退货了。”
透析室的护士张玫要父亲控制饮水,反复叮嘱他要“节约用水”。过几天父亲一见到她就说:“我一直节约用水,都一个礼拜没洗脸了!”
护工小田,从母亲病逝后就一直跟着父亲。但刚刚接到照顾父亲的活儿以后,心里十分不乐意,一是责任太大,二是怕不好伺候受罚。可没出两个礼拜,小田本来老是板着的脸,焕发了灿烂的笑容。为了照顾父亲,她没能和她的母亲见最后一面,送走她的母亲,也没按家乡的习俗等到“五七”后再回北京,那天,她上了火车真是后悔,可心里又惦记着爷爷……就这样,她一直陪伴着爷爷直到送他与我母亲和老朋友们去团聚。用她的话说:“我和爷爷有缘。能伺候爷爷是我的福分!”
他嘴馋,高媛媛给他买来鹅肝酱,王月红送来两只大螃蟹。他想看一看“艺缘——黄苗子、郁风艺术展”,考虑到当时他的身体状况,我一直反对,但综合科刘淼冰主任却说:“老人的愿望,咱们一定想办法满足他。”在充分考虑到他的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刘主任和王月红陪着他参观完自己的展览。对医生说,这可是天大的风险!如果不是了解父亲的朋友,谁敢冒此风险?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公开活动。
父亲住院病房里就会门庭若市,父亲回家,家里就高朋满座。病重的丁聪叔叔让“家长”沈峻阿姨来探视;黄永玉叔叔也跑到病房里与父亲谈笑风生;年轻的朋友更是隔三差五就当面“问安”。父亲自己也会撑着病体,去与老朋友聚会……
只要身体好一点,他不是看书读报,就是写字画画做文章……
许多人都说父亲老在创造奇迹,在与病魔的搏斗中,以他老残之躯一次次战胜病魔。如陈履生兄所言,12月30日听到父亲“不太好”的消息,他没太在意,因为“不太好”这样的说法自2007年苗子老的夫人郁风先生去世后就一直不绝于耳,也一直是很多人的牵挂,但总是出现奇迹。父亲就是靠着“艺”与“缘”不断创造奇迹的。
丁聪叔叔仙逝前,沈峻阿姨噙着泪含笑对我说,奇迹不会永远出现的,他已经创造太多的奇迹了……
父亲要后事从简,家人送他上路那天,却发现精心安排的“保密”措施——连我们近亲中的长辈都没告知,还是没挡住“泄密”——许麟庐伯伯的女公子和儿媳代许妈妈来送行,综合科刘主任和十几个医生护士来送行,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不顾我兄弟的婉拒,坚持来为父亲送行,她说:“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
1月9日下午,没有仪式,没有哀乐,没有遗像,没有挽联、挽幛,只有几滴清泪,几句悄悄话,几束鲜花……
父亲带着朋友的情谊,与老朋友聚会去了。唯一的不满就是惊动、麻烦了那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