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木渎镇沈巷村有个“工友之家”,是外来务工人员与慈善基金会施乐会合作创建的。“家”有乒乓室、阅览室、表演区、储物室,建立了“文艺小组”、“文学兴趣小组”、“姐妹互帮小组”、“普法宣传小组”,每天有计划开展活动,节日举办联欢晚会,还定期传授如何“识别就业黑中介”“春运回家购车票”等知识;既丰富了打工者的精神生活,又促进他们相互帮助,融入当地城市。
如今,连城市里的老太太都知道,一旦没有外来打工者,城市生活就会乱套。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外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没有他们,就没有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也不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诚然,多数打工者在工余时间里,自珍、自爱、自强,或自学考试,提升学业;或钻研技术,提高技能;或文艺创作,享受爱好;或结伴旅游,探古寻胜……
但是,也有一些打工者,自控能力较差。下班之后,无人关照,就放任自流,或孵网吧打发时光;或拉工友聚众赌博;还有的寻找“对象”遇人不淑,草率“同居”后造成社会问题……凡此种种,不仅妨碍打工者健康成长,让农村父母揪心,而且影响社会秩序安定。
现在虽然有城市提出要取消“农民工”称号,但是如果没有与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农民工们恐怕还难以把城市视为自己的“家”。而“与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的实现,显然还不可能一蹴而就。
木渎镇的“工友之家”为农民工建立了社交圈,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又为他们排忧解难——也许可以这样说,“工友之家”就是农民工们的“准家庭”吧!
我觉得,这样的“工友之家”更应由政府负起总责来,工青妇、慈善团体和工厂企业一起密切配合,把“家”的温暖送给城里的每一位农民工兄弟姐妹。
我们的城市应建立众多“工友之家”,因为每个农民工的心里都在唱着一首歌:“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