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和弟弟坟前发誓
马文芳的“169块钱”显有所指。1961年,就在马文芳母亲因伤寒病去世后的第五天,他8岁的弟弟也感染上了伤寒。村里父老乡亲你1分、我5分地自发捐钱,凑够了169元,将弟弟抬去县医院,但终因误了时候,孩子不幸夭折。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谁给我家捐了5毛钱。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这个恩情我一定要报。”马文芳眼圈泛起微红,“想起那时农民苦啊,小病拖成大病,大病不敢住院。”那时候,他在母亲弟弟坟前发誓,当个医生,为农民看病,来报答父老乡亲的恩情。
最多一天接待156个病人
12岁的马文芳开始四处拜师求医。17岁那年,公社成立卫生班,马文芳入班学习1年,回来后便做起了村里的“赤脚医生”。
其时,农村疟疾、麻疹、天花、鼠疫等传染病盛行,马文芳所在的村子单单疟疾病人就有360余人。马文芳和他的同伴们每天背着药箱登门,“送药到手、看服到肚、不咽不走”。
“我一生中坚持三个原则:把病人当亲人;看病细致再细致;输水(输液)、住宿等不加任何费用。”马文芳说。凭借着这三条,马文芳的诊所时常爆满,最多时,一天接待了156个病人,“累得够呛”。
村医建议写进总理报告
2006年2月,文芳接到河南省卫生厅的通知,让他去北京参加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座谈会。
“总理让我如实说,说实话,我就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些情况如实汇报了个遍。我村有个马学太,当时他患了前列腺炎,时常小便不利。最后,没钱看病,尿憋了三天三夜,不省人事了,这时候才到我的诊所,我一看人不行了,拿出三百块钱,又拉到县医院给他进行治疗。他如果有钱,他能憋三天三夜么?李兴中,也是我们村的,他小孩17岁得了糖尿病,为了儿子治病,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最后,也借遍了千家万户,钱也借不来了,东西也卖完了,最后又在开封卖血给儿子治病,最后这孩子去世了。”
当年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合作医疗补助提高”列为重要内容。
农村医疗状况好多了
2008年3月10日,温家宝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河南代表团审议,再次点名其时已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马文芳发言,“当时给每个发言代表的时间是15分钟,可总理一问我一答,45分钟就这样过去了。”马文芳笑着回忆。
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的马文芳更加忙碌,为了调研农村合作医疗,他自费“跑遍了”3个省18个县100多个村庄的100多个诊所,和100多个乡村医生进行交流,完成了有关“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研报告。
今年3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赴河南团驻地看望代表,当被问及“新农合”在农村的实施现状,马文芳回答李克强:“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村医疗状况好得多了。”
但根本问题还没解决。”马文芳说,国家还应加大对基本药物的补助,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保证农村医疗机构能留住人才,“这是个传承的问题,搞不好,就会出大问题。”
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