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老词:扫盲,让人想起遥远的往事。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兴起文化扫盲热潮,随处可见识字班、扫盲班、文化补习学校。学成后,每人可得一份识字证书或毕业凭证,上面的装饰图案非常实在,多为日后证书难见的钢笔、书本、显微镜、机床等等,这是那个时代对文化与科学的直白描述。
那时的宣传告诉人们,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来了,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所以,大众要扫盲。
当时有一种学校———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可谓扫盲的重中之重。据当时中央教育部《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任务是招收具有初步阅读能力的工农干部,施以相当于完全小学程度的教育,毕业之后由其原来机关分配工作,或升入工农速成中学或其他干部学校继续学习。”
什么人符合入学条件?该规定指出:“凡年在十八岁以上的工农干部,参加革命工作三年以上并具有相当文化程度、身体健康、志愿学习者,不分性别,经考试及格,均得入学。”
工农干部是当时国家政权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为他们补习文化知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后来,工农干部的地位日益上升,也会批文件了,也习惯于受人敬重了,他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与否,便不再受到重视。与此同时,阶级斗争风暴愈演愈烈,反智倾向越来越浓,文化的作用不断受到贬低,直至“文革”中出现“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著名谬论。
回头看当年那一纸扫盲证书,一纸工农学校毕业证书,以及上面的红旗、文具、仪器等装饰,无尽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那时候,注重识字和扫盲,赞美女性爱说衣装得体、端庄又大方。
街头没有办假证的小广告,只有豪言壮语威风凛凛贴上墙。
老百姓和书法家写的都是繁体字。
大机关和小单位还在用古代那种方印当公章。
“臭老九”一时还没“臭”,也不见汹涌澎湃红海洋。
更没有电视、手机、大卖场,微博、粉丝、电脑盲。文盲是不是电脑盲?粉丝是不是红海洋?或者粉海洋、紫海洋?
时间像石头,不太爱变样。时间像波浪,一个浪一个样。时间像老牛,温顺又倔犟。时间像亲娘,严厉又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