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粉是老广州最廉价的小吃,从前每天早晨都有小贩推着车穿街过巷叫卖。
第一津曾经有一间小店卖濑粉,店面摆不下任何桌子,但生意兴隆,吃客没得坐,全是站着或蹲着,捧着一碗濑粉眼睛放光旁若无人地吃,吃时没人交谈,四下只听得扒拉濑粉那种嘶嘶嗦嗦的声音。冬天的街头,寒风萧瑟,一碗热腾腾的濑粉吃下去,热力四散,四肢立刻暖和起来。
如今要吃濑粉,得到西关小吃街才吃得上。高级酒楼早茶上偶然也有,但已严重走样,不是濑粉,而是条状粗一点的桂林米粉,汤色清寡,缺的恰恰是白糊糊的米浆和那股浓浓的米气。
濑粉是米制品,诞生于1850年。关于它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剩饭晒干再磨成粉制成,估计是那时物质匮乏时间富裕才衍生的。后来要成行成市地卖,不能指望剩饭了,便把大米磨成粉,然后与水拌和成浓稠的粉浆,比浆糊稍稠,倒入有漏孔的木槽,木槽就架在锅上,没有木槽的人家,用一只大铁碗,碗底钻上洞眼就行。等锅里的清水煮开,便把粉浆压入锅里,这时的粉浆从洞眼里钻出来,筷子般粗细,犹如自由落体,或长或短飘飘洒洒,无规则地散入锅里,遇沸水便成型,很快就熟了。锅里的清水煮过濑粉,变成水乳交融的米浆汤。这时连粉带汤舀上一碗,再放入咸萝卜粒和葱花,米香浓浓,就像刚熬好的粥青。
后来有条件讲究了,才往清汤里放配料,甚至捞起濑粉过凉水,另做汤底。汤底一定要有猪油渣。当年各家各户都炼猪油,猪油渣这样的残余物却大放异彩,晋升为宝贝,用它熬米汤,再加入小虾干,冬菇,这锅汤便锦上添花,倍儿香。
西关小吃街现在还有一家“凌记濑粉”,在仁威庙对面。中午时分来吃濑粉竟然要排长龙,非常夸张。桌子不够,一张张折叠的小桌板便开到街边的树荫下。店里陈设颇有意思,青砖墙上有濑粉及店家师傅的介绍,有图文并茂的菜单,最抢眼的是它的口号:濑粉我改造。改哪?原料用的是泰国香米,汤底米浆稀稠适度,有红有黑,红的是虾米,黑的是冬菇。最后配菜用特制的大头菜切成小颗粒,取代了咸萝卜,爽爽脆脆,一碗辣,一碗不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