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园改造方案,居民能不能接受?地区道路打通需不需要社区单位共同来参与?社区事务到底谁来做主?这是在上海许多地区都遇到的难题。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用“街道牵头、单位参与、居民建言”的社区共治方法来化解社区发展中的疑难问题,赢得了社区共治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的首肯。
四方合力打通“断头路”
如今的广灵二路(水电路—凉城路),漂亮整洁,道路平整。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条断头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行人没法走。居住在广灵二路354弄的石成瑞说:“路的一头还竖了几只石凳,阻止车辆进出,更不便的是连个路灯也没有……”几年前,住在附近的200多户居民联名写信,希望有关部门能打通这条路并进行整修。广灵二路居民区书记蔡幼芬多方奔走,但由于这条路原为附近部队的营区路,问题迟迟难以解决。这些年随着城市发展,路的两边已建造了多幢住宅楼,居民越来越多。蔡幼芬说,平时居民生急病,连个救护车也开不进。
“街道当时想解决这一难题,但仅靠一方太难了。”凉城新村街道城管科长程征朗告诉记者。2008年底,街道请来驻地部队代表、居民代表和城管部门组成广灵二路道路整治小组,坐下来共同协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街道先拿出180万元铺设人行道,修补凹凸不平的路面,部队对一些沿街居民楼砌起隔音墙。2010年2月,街道、部队和有关单位联手对道路全面修整,竖了多年的石凳搬走了,路灯也亮了。
公园改造贴告示征意见
社区共治的关键是好的想法能不能得到居民和社区单位的认同。去年底,根据居民的意见,凉城新村街道拟了一个改造方案张贴在凉城公园宣传栏。
方案刚出炉就引起居民热议。作为一个地区性公园,它的定位是什么?许多居民认为应该是社区居民文化休闲的场所,是一家社区公园。“可是方案第一稿却没有反映出这一点。”街道便请来园林部门、公园周边居委会和游客开了两次座谈会,大家在会上提出10多条意见。家住车站南路的居民于清琳说,最好在公园建个避风挡雨的舞台供大家唱歌跳舞。街道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便在第四稿方案中设计了一个燕子式的市民大舞台,这样不但能避风挡雨,夏天还能遮阳。街道还要求建设单位建造时尽可能釆用减少噪音的材料。据悉,公园改造方案前后四易其稿,采纳了各方6条意见,现在草地面积增加了50%、儿童游玩场所增加了一倍……
凉城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张萍说,社区事务不能靠街道一家拍脑子定方案,而是由社区单位、社区居民等共同参与,多方协商,才能形成最佳方案,办百姓满意的事。 特约通讯员 龙钢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