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收鲜船”归港
早上9时,彭立新站在了吕四水产街经营部的门口。按照潮汛,从海上收鱼回来的货船这个时候该陆续进港了,他在心里计算着时间。
作为全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吕四港每天最多能停靠两千多条船。如今正值汛期,大多数捕捞船还在200多公里外的渔区作业,十天半个月才能回来一次。要将新鲜捕捞上来的海鱼送回陆地,只有靠每两三天往返一次的“收鲜船”。
果然,半个多小时后,十几条满载而归的“收鲜船”驶回了繁忙的渔港。彭立新立即登船查验收货,查看了几条船的收获后,他决定花一万多元买下近千斤近期热销的马鲛鱼和黄鱼,然后便拉到自家经营部,开始按个头大小挑拣分类。
“16元一斤收来的马鲛鱼,个头超过4斤的就能卖到24元一斤,这批货里七成都是这些大块头。”彭立新此刻很满意,当晚他就会把这批海鱼拉到位于如东的天一市场出售。“如果还剩点尾货就往南通的水产批发市场送。”
“市场那里一听我的货是吕四过来的,立马就会抢完。”而粗略一算,这样辛苦干一天,彭立新能赚两三千元的毛利,但在他看来这只是小生意。“到下半年过了休渔期,鱼长得更大肉质更肥美时,我们几户经营户联合驾驶二十几辆货车,天天往上海送,一天就能卖掉2500斤的‘吕四海鲜’。这里的海鲜市场火了。”
九成以上是上海客
就在彭立新一条条跑收鲜船查验海鲜时,仇国华则笃定地等着定点收鲜船送货上门。这个在上海闸北区平型关路摆了多年摊位的水产老板,去年8月崇启大桥尚未通车就已嗅到了吕四盈港市场的商机,在转租了上海的铺位后,开始了吕四的生意。
周六上午10时多,盈港市场已是人头攒动,各个摊位前都簇拥着说着吴侬软语的上海客人。仇国华也在摊位后热情地打着招呼:“上海爷叔又来啦,今天对虾、带鱼都不错,都是刚刚上来的。”不一会儿,上海爷叔就付了150块钱买下了8只大对虾,个头都在四两左右。仇国华告诉记者,这里的价格和上海的差不了多少,但东西却要好上一大截,不仅肉质坚实有弹性,闻上去还都带着股海鲜特有的鲜味,每天的营业额都能做到上万元。
“这里天天是高峰日,市场里九成以上都是上海客人。”吕四盈港市场物业经理张华指着门口一溜停开的上海大巴告诉记者,现在平均每天有40辆来自上海的旅游大巴和六七十辆私家车光顾市场,每年的交易量预计可达18万吨、交易额10亿元,其中仅仅海蜇一项的交易额就超过了1亿元。
小虾小蟹身价百倍
启东的海洋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鱼、虾、蟹、贝、藻等各类海产品不下2000种,自古就有“日产一头金牛”之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吕四“鱼老板”将目光聚集到水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药业研发等领域,不断升值传统海鲜,原本低值的杂鱼小虾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
江苏双林海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早研发“甲壳素”的科研生产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汤春华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第六要素”就是从大量废弃的虾蟹壳中提炼软化血管、修复软骨的成分,制成胶囊出国欧美及阿拉伯国家,不值钱的小虾小蟹忽然就身价百倍,点“壳”成金。
南通新友水产品有限公司投入巨资改建冷冻链、改造微生物化验室,一举拿下食品准入门槛最高的欧盟水产品注册资格,为吕四海鲜走向世界打开了通道。如今公司加工生产的安康鱼热销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其“海呐香”牌海蜇更是为日韩国家所热捧。“去年我们坐到了江苏水产品加工出口排名第一的位置,今年出口产值有望突破千万美元。”董事长高海生谈起今年的出口形势信心十足。
眼下,“陆海联动、共赢发展”正成为长三角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明天开幕的中国启东第五届江海文化节暨国际经贸洽谈会,搭建了文化旅游的平台,唱起了拓展桥港经济的大戏。启东也正悄悄改变着传统“靠海吃海”的方式,依托海洋经济带动生物医药、水产品深加工等陆域经济的发展,以全新的视角谋划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蓝图。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