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栽培历史悠久
走向花园内的杜鹃山,道路两旁最抢眼的是一丛丛杜鹃花,或红或白。放眼望去,三五青年女子,头戴杜鹃花环,在山间欢呼雀跃。而在山下荡秋千的漂亮女孩,则纵情大笑,乐而忘返矣。一位来自东北的女孩轻声吟唱:人间四月天,嘉善赏杜鹃……
除了一些爱杜鹃、唱杜鹃的游客外,还有慕名前来采风的近10位上海知名画家。记者了解到,这些画家当天除了采风外,杨正新等6位画家还联手为碧云花园画了一幅《杜鹃之乡》的画:五盆杜鹃,鲜嫩欲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嘉善杜鹃栽培,源于清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造型杜鹃更是由来已久。目前,嘉善还保留有盆栽130多年的原本杜鹃老桩盆景。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在杭州下榻期间,有关部门就曾采用嘉善西塘卓士浩先生栽培多年的19盆杜鹃盆景用以布置接待,给当时的尼克松总统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以致在后来的回忆录也专门对此有记载。嘉善杜鹃也就成为中美友好的文化信物。
目前,嘉善至今已有各类杜鹃种118个,年产杜鹃盆花30万株(盆),每年有20多万盆销往全国各地。碧云花园董事长潘菊明告诉记者,嘉善杜鹃的代表是造型杜鹃,不光是精品杜鹃,而是上升到了一种杜鹃艺术,是一种杜鹃文化,嘉善杜鹃的造型特技也是嘉善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惊现世博非洲馆
“没有想到,碧云花园除了有各种艳丽的杜鹃花外,还有上海世博科特迪瓦馆、塞拉利昂馆、刚果(金)馆、利比里亚馆。” 一位游客惊叹不已。
“最初的想法是把科特迪瓦馆搬到嘉善来,在具体的复建过程中,又产生更多的想法,就是将花卉与展馆进一步结合,从而可以表现更多的主题。”潘菊明告诉记者,因为前年参观上海世博会的一次偶遇,最终让想法成为现实,这中间包含了太多期待。
“我们复建了塞拉利昂、刚果(金)、利比里亚等场馆,其中科特迪瓦馆是整体迁建,肯定会让游客过目不忘。”潘菊明说。
据介绍,迁建后的科特迪瓦等场馆位于碧云花园的花卉世界展示中心,整个中心的面积约6000平方米。走进其间,仿佛就来到了遥远的非洲——蘑菇状的部落民居、木栅栏和山形墙、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充满韵味的非洲音乐……
记者在这个中心还看到,这里不仅“浓缩”了长江、黄河、喜马拉雅山等象征中华的标志性景观,而且还将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四川乡土民居等充满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搬来了,与之相配的则是当地的省花或市花。“我们在设计时考虑了一些元素,重点展示各地的省花,同时将当地的建筑进行‘微缩’。”潘菊明说。
本报记者 张智颖 特约记者 陶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