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系张汝伦教授近年在复旦及各高校的学术演讲录音稿最近由中西书局整理出版,题目为《哲学与人生——张汝伦人文学术演讲录》(中西书局2012年1月第1版)。题目概括得不错,哲学是人一生受用的学问——不,在张汝伦教授看来,哲学并不是学问,它甚至不是知识,它应该是思考,即站在漫长的中西哲学史中的前人巨匠的肩膀上,深入到当代以及人类存在的全部时代里去进行自觉的思考。
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又道“此处心安是故乡”,在笔者看来,这两句话似乎可以概括书中所描摹的“哲学”的模样。一是哲学源于人类对生活世界的困惑,而特别是哲学家作为人类代表不仅仅有对自身的反思,还进而有对世界、对宇宙的反思,并且最终要思考人的意义。思考不是通过获得知识附带而来的,而是个人本身主动、自觉、积极地对人类社会及人的存在这些问题本身进行思考。所以张教授说,哲学家是笨蛋,他越是笨蛋,他越是思考那些形而上的东西;而思考往往是痛苦的,因为他要面对个人的缺点与不足,人类社会的缺点与不足,最后可能无法提出一个明确的想法或者模式,而只能作一些有限的批判,跟随时代的尾巴进行总结。
这样面对问题,既要勇敢直面,又不能直接对付,是最痛苦的。你只能看着它存在,并且造成结果,包括那些不合理的结果,而不能提出直接的解决方案。因为哲学是探讨出现这种不合理结果的因果关系所能追溯到的最原始的“真理”,只有完全探讨出这种“真理”,才能解决最终端的不合理结果,但这却是自哲学产生以来哲学家都还没有完成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学哲学,为什么要努力去阅读前人的经典,为什么还要有哲学这一种东西存在,为什么还要鼓励聪明的人去进入哲学这一领域,去思考人与社会——所谓人与世界(或人与物)、人与人及我与我之间的关系?因为 “此处心安是故乡”,就如张汝伦教授所描绘的海德格尔,用四十年来想一个问题,最后才有一点点想明白,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
也许很多学哲学的人走出校园以后都不从事哲学事业了,但是哲学在大学对学生是一种灵魂的塑造。他说:“现在社会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社会,就像一辆失控的汽车。它的动力是人的欲望,它把所有以前的文明以及圣人贤士为控制欲望而苦心孤诣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哲学系统、宗教信仰等通通打破,以为只有欲望才是唯一的,活着就是为了欲望,就是为了欢乐。海德格尔当初讲了一句话:虚无主义的可怕不在于捣毁教堂,而在于不知道精神为何物。人没有信仰就不畏惧天、地、法,就什么事情都敢去干。如果没有敬畏,那就不足以称之为君子。高等学校是最后的闸门,它教会学生敬畏,如果高校这道最后的关口也没有牢牢地把住,那再也没有什么方法能够管住人类的贪欲。”而哲学教育就是把住这个闸门的最后一道关口。
张教授在书中围绕哲学与教育问题和当代校园大学生对话,希望他们懂得哲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参与进来。他认为,哲学是人文教育中的核心。哲学可能不能教会你具体的工具理性的知识,也不能帮助你在未来的人生中一往无前,毫无困厄,但是哲学是这样一种东西——你接受了哲学教育,懂得了一种思考的方法,更加体认到自觉思考的意味与重要性。当你遇到问题时,你的思考会推动你走向更好的你自己。张教授有一句话说得很让人感动,他说:“你是一个什么人,通过你的选择表现出来。”笔者认为,这就是哲学教育带给人生的不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