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7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革命“三剑客”之一葛琴(2)
丁言昭
■ 晚年葛琴
  ◆ 丁言昭

  葛琴带着鲁迅给的100元钱,与母亲赶到济南去探监,可是终因钱太少,没能把华岗救出来。

  这时,上海地下党组织也及时向党中央汇报了华岗在青岛被捕的情况,并迅速组织营救。其间,连吉鸿昌、宣侠父都出面营救,但均无果。

  葛琴眼见营救丈夫无望,处境又非常困难,便决定离沪到华岗的家乡去。这就是葛琴在《〈总退却〉后记》一文中所写的:“灾祸和贫困突然把我击落到一个极困苦的环境里,而孩子苏苏又在这时死去,一切的不幸同时向我压下来,我只得离开上海到偏僻的农村去。在生活鞭子残酷的挞击下,焦头烂额的奔波着……”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董必武以中共代表身份向国民党当局交涉,1937年10月16日华岗被营救出狱。出狱后,华岗任《新华日报》总编辑,后又调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不久调任中共南方局宣传部长、中共上海工委书记。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特别是争取民主人士、分化瓦解国民党军政要人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55年华岗遭人诬陷,以“反革命罪”被长期关押,1972年含冤瘐死狱中。1980年经中央批准,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对于葛琴嫁给邵荃麟的这段经历,据2011年11月2日《作家文摘》上刊登的《赵俪生谈华岗:书生气害他丧命》一文所述:

  华岗是个书生气很重的人,不善于料理生活。他一心扑在革命上,一心扑在革命理论上,其余的事不大理会。就以家庭说吧,他一生也充满了不幸。他的第一任夫人葛琴是他的革命同志、党员,而且在一个党小组。小组有三个人,第三个是邵荃麟,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再后来又因为提倡写中间人物而被批判。当时大革命时期,邵荃麟身患很严重的病(大概是肺结核)。为了发扬同志的友爱,华夫妇就精心地护理他,可是华岗突然被捕了,只剩华的夫人一人护理他。护理着护理着,同志爱就转变为夫妻爱。这件事令华岗终生遗憾。他说过,他到北京开会时遇见邵荃麟。两人擦身而过,不打招呼。

  赵俪生1917年出生于山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教授,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方面颇有建树,2007年逝世。华岗曾任山东大学校长,故与赵俪生熟悉。

  而据我所知,葛琴嫁与邵荃麟还另有隐情。最近,我与上海作家协会的艾以老师联系上了。他与华岗是同乡,与其儿子华贻芳又是溪口小学和龙游仗时中学(即龙游中学)同学。他说,他小时候有一次回家乡时,葛琴看到他,还抱过他呢。1986年11月17日家乡成立华岗研究学会时,会长是林默涵,他任副会长,对华岗一家比较熟悉。

  听艾以说:“华岗被捕后,报上登了华岗已经牺牲,所以葛琴才嫁给邵荃麟的。”艾以还告诉我,华岗的第二任妻子姓谈,生了两女一男,现在两家的孩子还经常来往,关系很好。

  “影射江青”遭迫害

  葛琴从1932年开始创作,到1966年,先后共撰写发表了近五十万字,出版了十几本书。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中,能有如此多的作品,实属不易。

  葛琴在1948年写过一篇文章《我怎样写起小说来的》。她在文中说:“每次写完一篇改而又改,发表后仍然还觉得要改。因此,我只希望自己在这不断需要改造的过程中,也多少能有些不断的进步。”其实,葛琴有时候是违心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如短篇小说《贵宾》就是如此,因为“文革”中有人认为其内容有影射江青之嫌。

  1948年底,在一次香港《小说》月刊的编委会上,主编茅盾提议写幻想小说,想象全国解放之后,人们会有怎样的变化。在中国即将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蒋家王朝已如融化的冰山,全面崩溃指日可待。葛琴的《贵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最早发表在1949年1月出版的《小说》月刊2卷1期上,后收入1949年7月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结亲》中。

  葛琴将《贵宾》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1950年,主人公陆锦霞是“国际上闻名的妇女民主会”会长,由黄部长安排到莫干山疗养院疗养。谁知陆女士发现疗养院里住了一些受伤的士兵、生肺痨的工人农民,感觉很不舒服。于是,黄部长连夜派车接她回南京。途中,司机为了避开一个老头紧急刹车,把陆女士吓昏过去。陆女士苏醒后,要司机把区长叫来,接她到区政府去休息,并让区长审查司机出事故“有什么企图没有”,又让黄部长的夫人专程来接她去南京。陆女士觉得“他们革了命,有的是领导权,天下属他们!”对老百姓“绝对不能太民主”,应该让老百姓为她这位“社会名流”“人民团体的领袖”服务。葛琴的这篇小说写在建国前夕,并用了一个问句做副标题:“在来年人民自己的国度里,还会有这样的人吗?”

  小说发表后未产生什么反应,也没人将作品中的陆女士与江青对号入座,然而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情况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文革”前,葛琴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艺术副厂长,运动开始时,是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文艺黑线”参与者受到批斗。

  到了1968年3月,葛琴被隔离审查,中央专案组“一办”立案,罪名之一是“叛徒”,之二是写小说攻击污蔑江青。

  葛小鹰回忆道:葛琴自参加革命以来,从来没有被捕过,“叛徒”之罪根本是无中生有。至于第二条,他有一次找东西,偶然发现母亲的一叠材料,出于好奇和紧张,“便拿起来看,不过由于没有得到妈妈的允许,属于偷看,我有些内疚和慌张,只是匆匆地看了一些,没有细读。记得认罪内容大致是自己写小说‘攻击污蔑了江青同志,罪该万死’一类话。这种自我责骂的空话,在那种用皮鞭和拳脚‘横扫一切’的年代里,实在是很普通的事。”葛琴在认罪的同时又辩解道:“小说里我虽然写过有人说:‘说不定她是毛主席夫人吧?’但马上就有别人驳斥他:‘毛主席夫人哪会是这样的?’所以我绝不是在攻击江青。”

  虽然葛琴一再说自己没有攻击江青,可在那个年代,谁会理你呀。后来再批斗,也整不出什么新的材料,将她弄到干校。1972年3月1日葛琴在那儿发生脑血管意外,昏迷了三天,双目失明,瘫痪,大小便失禁,可是专案组竟见死不救,说要等“中央首长”的批示。后来周恩来总理得知后,立即作了三次电话指示,可是专案组非要有书面指示为凭据。等到总理的书面指示到达时,已经过去8天,葛琴才被送入医院“抢救”。经过一位老中医的救治,葛琴开始能够说些简单的话语。

  葛琴出院时,仍然是偏瘫失语,专案组以“案情重于病情,病情服从案情”为由,将她关押隔离在干校农场,不准独立开伙。后来通过一些老同志的帮助,1973年10月周总理指示:“要发给全薪作为生活费,住房问题由单位负责妥善解决。”可是专案组的人没有完全执行,直到1974年10月来了两个新领导,此事才解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葛琴的冤案得到了平反,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一些老朋友纷纷前来看望她,如骆宾基、艾芜、沙汀、楼适夷、骆耕漠、李何林和王振华夫妇等。虽然葛琴不能说话,可是情绪的变化很明显,听到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时,很高兴地点头,张嘴大笑,听他们说到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时,会眼圈发红,发出“啊,啊”的同情声。葛琴于1995年1月3日凌晨3时去世,享年87岁。

  (摘自《上海滩》2012年第7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伦敦奥运会倒计时7天
   第A26版:伦敦奥运会倒计时7天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家居装潢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博览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现代家居/我的经验
   第B13版:现代家居/设计交流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地产新闻
   第B17版:地产新闻
   第B18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9版:新智
   第B20版:职场方圆
   第B21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22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3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4版:E生活
   第B25版:新民楼市
   第B26版: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
   第B28版:新民楼市
革命“三剑客”之一葛琴(2)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革命“三剑客”之一葛琴(2) 2012-07-20 2 2012年07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