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断水、水小,是本报“夏令热线”开通之初市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如今水声依旧,水质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断水、水小,是本报“夏令热线”开通之初市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如今水声依旧,水质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断水、水小,是本报“夏令热线”开通之初市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如今水声依旧,水质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断水、水小,是本报“夏令热线”开通之初市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如今水声依旧,水质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断水、水小,是本报“夏令热线”开通之初市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如今水声依旧,水质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断水、水小,是本报“夏令热线”开通之初市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如今水声依旧,水质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断水、水小,是本报“夏令热线”开通之初市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如今水声依旧,水质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断水、水小,是本报“夏令热线”开通之初市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如今水声依旧,水质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2012年07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断水、水小,是本报“夏令热线”开通之初市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如今水声依旧,水质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以前只盼“有水” 现在关心“好水”
薛慧卿 朱哲莹
  镜头回放

  龙头常哼“断水曲”

  1994年7月12日下午4时许,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夏克强会同市公用局局长王文忠、本报总编辑丁法章等,一起来到曹杨八村51号,回访向“夏令热线”反映断水问题的居民。夏克强强调:有关职能部门要急群众之急,千方百计迅速为群众排忧解难;希望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公用、房管、市政部门的工作,共同安度盛夏。

  断水、水小、用水难,是本报“夏令热线”开通之初市民反映最集中的焦点问题。

  现场探访

  断水已成“过去式”

  记者日前来到曹杨八村。这批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房屋如今都已60多岁“高龄”了,踩上木制的楼梯还能听到“咯吱”声,因为常年被踩踏,楼梯表面已经凹凸不平。

  当时打电话投诉的51号楼3楼的李姓居民早已搬离。现在的住户马先生一家是2008年通过房屋置换购得了相邻的两室并成一户,住房条件因此有了明显改善。马先生告诉记者,搬进来之后没遇到过用水烦恼,水质也不错,没有异味。只是晚上洗澡的时候,淋浴房里的水龙头有时候出水量有点小。“老房子嘛,也可以理解。”马先生表示。

  居委会工作人员汤乃翠告诉记者,曹杨八村是建于1954年的老小区,小区在七八年前全部换成了PP水管后,水质也有了改善。前几天上海下了几场大雨,小区也没有排水不畅的问题。临走时,记者发现小区内正在进行道路拓宽,以方便居民停车。

  热线追踪

  偶尔发生“小插曲”

  20年前,本报“夏令热线”开通时,关于水的投诉占了相当比例。这不,广西南路居民来电,他们居住的石库门房子早上7时开始断水,下午1时来水;下班后最需要用水的时候,傍晚4时至晚上10时却又没水了。黄浦区牯岭路居民反映,这里5楼居民常常“半夜忙家务”,因为经常断水,直到半夜来水才能洗碗洗衣,让人哭笑不得。

  1993年,虬江路1730弄28号居民向“夏令热线”反映:四至六楼居民家的自来水龙头成了“聋子的耳朵”,不得已,居民下楼拎水成了每天的“锻炼节目”。

  兴国路居民投诉反映他们那里,一二三层归自来水公司管,四五六层归房管所管,断水问题推来推去就是解决不了问题。

  本市自来水供需矛盾在上世纪80年代起的一段时期内相当突出。市自来水公司针对市民高温中白天的三个用水高峰,只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上午平平过、下午拼水量、夜间上足水箱”的措施,尽力上足新工房屋顶水箱,使四楼以上居民白天不断水,全市所有增压泵站24小时连续运行增压。

  与“夏令热线”同年,1993年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成立了以郭美芳名字命名的“小郭热线”,集中受理解决市民有关用水的疑难杂症。由于历史原因,自来水从出厂到用户家中水龙头放出,整个过程涉及到两个行业,老百姓深感不便。自来水公司和房管部门的报修窗口能否既分工又合作?为了实现这一便民措施,“小郭热线”多方协调,终于促使市中心几个区的房管部门与自来水公司签订了协议书。从此,这几个区的用户报修用水故障只要一个电话,无论是自来水公司还是房管所的问题,通过内部合作都可得到解决。“小郭热线”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服务品牌,居民家中水龙头断水现象逐年改善。

  时光荏苒。2009年5月,上海城投总公司整合上水市南、市北、浦东、闵行、奉贤5条热线正式推出“962740上海供水热线”,建立起了统一的供水服务平台。而此时,“断水”只是居民生活中偶尔发生的“小插曲”。

  如今,人们更关心的是水质问题。近年来,本市管理部门积极推进长江新水源地建设,青草沙水源地作为本市供水的百年战略,于2011年6月实施通水。目前本市已有8家水厂先后切换青草沙水源,累计受益人口达到1100余万。与此同时,近年来上海采用政府投入、企业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投入近5亿元,对500公里左右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有效提高了供水水质。

  首席记者  薛慧卿  志愿者  朱哲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伦敦奥运会倒计时7天
   第A26版:伦敦奥运会倒计时7天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家居装潢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博览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现代家居/我的经验
   第B13版:现代家居/设计交流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地产新闻
   第B17版:地产新闻
   第B18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9版:新智
   第B20版:职场方圆
   第B21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22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3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4版:E生活
   第B25版:新民楼市
   第B26版: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
   第B28版:新民楼市
电喇叭喊话,荧光棒指挥:“乘客请往这边走”
花园洋房里杂草足有半人高
一无遮阳棚 二无候车椅
以前只盼“有水” 现在关心“好水”
阿婆家中水管漏水 急修人员现场解忧
今日投诉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特别报道A08以前只盼“有水” 现在关心“好水” 2012-07-20 2 2012年07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