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9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志飞:
大器晚成的“浮沉”人生
马斯特
■ 《突出重围》剧照
■ 《浮沉》剧照
■ 《大秦帝国》剧照
■ 《浮沉》剧照
■ 《刀尖上行走》剧照
  ◆ 马斯特

  他很俊朗,却35岁时才迎来自己演艺事业的翻身之作;他很“熟脸”,却年近50岁名字才被大众熟知——在讲求“三十而立”和“出名要趁早”的中国,要等待着大器晚成,会是一种煎熬吗?而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他又会怎么看待人生的名望与利益?今天,一起读王志飞的人生“浮沉”。

  1  于志德罪有应得 吻戏全都是假的

  热播剧《浮沉》,前不久在东方卫视落下大幕。剧中几段情感的最终归属,也颇受观众关注。尤其是于志德的感情结局,竟意外成了一些网友的讨论热点。因为这段恋情的凄美,很多人认为于志德的结局太过可怜。而于志德的扮演者王志飞则觉得,他是罪有应得。“于志德这个人很累,本来他可以活得很简单。不过生活中,总有人会有意无意间,把事情变得非常复杂化。另外,他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追求爱情。可实际上,却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也造成他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人财两空、孤独一生。”别看王志飞把角色的感情心理分析得头头是道,当初拍摄这些情感戏时,王志飞可是相当羞涩,“我有十五年没拍过吻戏了,真有点不好意思。所以这一次,每段吻戏都是假的,利用角度、摄影机的位置来拍的。”

  2  父母皆是聋哑人 恪守艺德终身记

  王志飞,1965年出生于北京。“我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因为,我父母都是先天的聋哑人。和父母在一起时,我不用说话,甚至都不用出声,只需打手语。”因为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王志飞始终有一个愿望——替爸妈表达些什么。“父母不会说话,不见得没有表达的欲望和艺术潜质。就像春晚里的‘千手观音’一样,那些演员也是聋哑人,但他们表达得很好。我妈妈就很热爱文艺,她把喜爱艺术的基因传给了我。而我又通过表演,传达给观众。”虽然在家里,没有人能帮王志飞,甚至父母从小都不能教他一个字的正确发音,但却磨砺了他不懈努力的信念!如今,王志飞圆了演员的梦想,父母却已经不在了。“大概父母把一生的语言都给了我,才使我今天能够从事以语言为主的工作,也是对老人的慰藉。”

  而王志飞真正的表演启蒙老师,则是演员孙松的父亲——中国实验话剧院的导演孙庆荣。“那时我才四年级,学校要表演一部话剧,便请孙庆荣老师来编排这部戏。一个大导演,就这样手把手地教我们这些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他告诉我们什么是表演、什么是道具,更重要的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每天演出结束,脱下来的戏服不能随手一扔,而要叠得整整齐齐交给服装师傅——这就是我接触到的最朴素的演员道德。孙老师对我的影响,根深蒂固。”

  如今,仍有人说王志飞做事太规矩,不会变通。而他却说:“从小老师就是这样教的。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误演出。哪怕家里死人,前一分钟还痛哭流涕,后一分钟也得带着笑脸上台。”如今,早有所成的王志飞依然恪守师道,始终保持着自己做学生时的谦逊,常以“老师说过……”或者“老师没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好像刚刚才走出校门的学生,而非一个已从中戏毕业二十多年的知名演员。

  3  三十五岁大器晚成 为角色竟进“监狱”

  王志飞很长时间都处于戏红人不红的状态,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表演,当时团里有位大姐就对他说:“你根本不用着急,慢慢磨吧,磨到三十五岁,你的性格魅力就出来了。”果真三十五岁那年,王志飞等来了自己的翻身之作——《突出重围》。“其实当年导演和制片,都不相信我能演军人。因为导演认为我看着面嫩,只能演知识分子和公子哥。于是我就给自己打气,认真体会角色。多下工夫,是永远不会错的。后来《突出重围》试完戏,导演就问我,你当过几年兵啊?演得真不错。”从未当过兵的王志飞一下子乐了——这是他第一次,真真正正得到认可。而王志飞,也凭借《突出重围》,真的突出了他演艺发展的重围——当选2000年“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观众最喜爱男演员。

  但自从凭借《突出重围》中的军人形象获奖后,王志飞一度再没怎么演过军人。“演员都是贱骨头,上学时老师就说过:当演员,就是要塑造不同类型的角色。老重复自己,就是在过日子。”于是,王志飞开始接演起不少让人心惊胆战的反派角色,“其实就是想证明自己是演员而已。”

  电视剧《救赎》中的丁桥,是王志飞扮演的首个坏人。这是一个有着高素质和高智商的罪犯。为了演好丁桥,王志飞还特地进监狱体验生活。“其实第一次去监狱,我也挺害怕的。狱警什么也不说,把门一开,就把我推进去了。心里当时就没底了,坐在八九个犯人中间,每个人都在看报纸。我也假装看,其实根本看不进去。我心里想着,会不会出事啊?这都是些什么人?不会把新来的揍一顿吧?”几天以后,王志飞愈发觉得这是难得的机会——因为和犯人聊天,才能体会人在犯罪之后的思想变化。可能正是这段体验生活的经历,让王志飞扮演的丁桥避开了脸谱化的“坏人”形象,抓住人性中善与恶的较量纠结。“自从饰演了丁桥后,连邻居们都有些怕我。有一次我在电梯里遇见邻居大妈,大妈怯怯地打招呼说,志飞啊,我现在都有些怕见到你了。咱们以后还是别演坏蛋了,看着瘆人。”

  4  因演商鞅屡流泪淡名利自降片酬

  电视剧《大秦帝国》,是王志飞绕不过去的话题。拍摄前后,他几乎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所扮演的商鞅身上。“当时应该有十年没有演过古装戏了,从创作状态到创作方法上,都离得很远。我要从头一点一点找感觉,不敢怠慢。”那时,王志飞的剧本上,密密麻麻满是他对角色、剧情的理解。以至于有次他的剧本突然不见了,导致他对助理大喊起来,此后几天心情都非常低落。“因为剧本上记了很多东西,包括我改动台词的每一个字,丢了自己也很着急。”直至后期配音时,王志飞还经常会回忆起前期表演时的情景,多次在录音棚里泪流满面。“我感动于这个人物,心悸于这个人物。我的眼泪,是为了我心目中的英雄商鞅而流。”

  然而《大秦帝国》的播出,并不尽如人意。“电视剧拍完搁置三年,三年后央视确定不能播出,才转到其他卫视频道。但好在《大秦帝国》在网上点击率很高,陆续有人加入到剧迷队伍中来。甚至有剧迷给我留言,说五十一集的《大秦帝国》,他看过很多遍!让我既感动,又惭愧。我自己,都没有完整看过一遍,看到三分之二就不敢再看了。因为商鞅带给我的感动太大,直到现在有些片段还会让我禁不住流泪。我希望能尽快从角色中跳出来,毕竟作为一部作品,它已经过去了。”2010年,王志飞凭借《大秦帝国》商鞅这一角色,再获第二十五届金鹰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算是对他所倾心血的最大奖励。

  有人说:王志飞在成熟——就像很多男演员一样,年纪长些,个人和角色魅力,都更加出色。也有人说,现在的王志飞,还差一部戏,一部能完全成就他个性特点的作品。而对此,王志飞颇有微词:“差一部戏,可遇不可求。而且成不成就,我也真的没有很大需求。我现在挺好的,起码到外面吃饭,还能踏踏实实用餐。如果真到了所谓‘成’的时候,可能连这样的生活都没了。我只是踏踏实实干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中得到乐趣。”——淡泊名利,王志飞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前两年,我跟一个制片人谈合同。他说,这个戏可以给你一百万,你有没有意见?我综合衡量了一下最后说,我拿80万就可以。对方愣了很久说,给你90万吧?我就是这样一种人,如果漫天要价喊到300万最后再降下来,有什么意思?我又不是生意人,只是一个演员,能满足自己生活的乐趣,我已经很知足了。”

  王志飞给自己定下很多规矩:不要为五斗米折腰、不轻易妥协、尽量去坚持。外面世界浮华多变,他力求不被花花世界打动。有人说,像他这样的演员现在不多了,而王志飞则说:“要有定力做自己的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特稿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人才/招聘招生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王志飞: 大器晚成的“浮沉”人生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王志飞:
大器晚成的“浮沉”人生
2012-09-09 2 2012年09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