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本版列表新闻
控制商家利用预付性消费圈钱,减少消费风险,市人大代表连续提出书面意见——~~~
控制商家利用预付性消费圈钱,减少消费风险,市人大代表连续提出书面意见——~~~
控制商家利用预付性消费圈钱,减少消费风险,市人大代表连续提出书面意见——~~~
     
2012年09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控制商家利用预付性消费圈钱,减少消费风险,市人大代表连续提出书面意见——
预付卡消费如何“强制监管”?
姚丽萍
图CFP
  近年来,一些商家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发售使用“非银行卡”,发售使用范围不断扩大。部分发卡企业发生经营、财务危机,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持卡人不能消费,也不予兑现。 

  监管预付卡消费,如何既要引导商家合理利用预付性消费拉动内需,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又要控制商家利用预付性消费圈钱,减少消费风险?2009年至今,多位市人大代表就此提出书面意见。上周,在2012年市人大代表书面意见督办中,预付卡消费问题再度引起关注。 

  预付性消费侵权频发 

  近几年,预付消费卡逐步发展到零售、餐饮、娱乐、美容美发、健身、公交市政、通信等行业,商业服务行业发售和使用覆盖面较广。 

  对消费者而言,预付消费卡携带方便、使用便利,还可享受更多的折扣优惠。对企业而言,发行预付消费卡可提前锁定客户,促进商品销售,提高结算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较之使用银行卡所需支付的手续费,发行预付消费卡较低。因此,预付消费卡颇具市场潜力。但是,对预付消费卡的消费投诉和纠纷也逐年递增,暴露出预付消费卡在发售和使用中还缺乏有效监管,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的消费侵权投诉案例显示,近年来由预付性消费侵权引起的投诉,占了典型案例的一半。其中,2008年上海受理的预付卡消费投诉达4049件,平均每天10件,预付性消费的侵权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在洗浴、餐饮等行业,通常企业所发放的消费卡数量众多,由于商家不兑现承诺或违反约定,经常引起消费者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集体投诉。 

  “保证金”清偿商家债务 

  预付卡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消费者办理预付卡后,商家不能按办卡时的承诺兑现服务;经营者利用合同内“商家拥有最终解释权”设置障碍;经营者“使用期限届满余额不予退还”变相强制交易。 

  在现行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预付卡消费支付方式虽有相关规定,但由于法律的滞后性,难以对众多乱象“对症下药”。预付卡消费乱象丛生的一个症结在于:商家发卡自主性太强,无需到监管部门登记备案,预付卡的促销方式和退货制度到底归谁管,尚无明确法律规定。 

  为此,市人大代表厉明在书面意见中建议,采取“保证金”制度监管预付卡消费,要求发放“预收款”消费卡的商家向工商部门交纳一定金额保证金,用于商家清偿因其不履行义务或履行义务不当所产生的债务或支付罚款;也可以要求商家参加责任保险,一旦发生商家不履行义务或履行义务不当,可以此清偿债务,遇有罚款情况,商家另行支付。 

  利用安全支付平台 

  “对预付卡消费设置门槛,才能规避风险。除了要求交纳行业保证金,还应明确限制消费卡金额,对金额大的消费卡(1000元)以上,实行许可证制度。”市人大代表刘兴宗在书面意见中提出,对发放预付卡的经营者也要明确资质标准——考核经营规模、业务量,以及经营历史的长短,从而核定经营者资质和消费卡发放的限额,并在经营场所明示,提示消费者,降低消费风险。 

  监管预付性消费,困难还在于对经营者资金风险的控制,即便是交纳保证金,设置了限额,管理部门也不能控制预付性消费卡发放的数量,风险控制依然有限。“但安全支付平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刘兴宗说,通过安全支付平台,消费者可以将款先预付至第三方平台锁定,并由第三方通知经营者消费者已付款,待交易完成后,再由消费者确认支付平台转账,完成交易。若有消费者不确认的情况,商家可通过提供相关证据,获得第三方转帐,通过第三方对买卖双方的约束,保证交易顺利安全地进行。 

  通过安全支付平台,经营者的营业额预期可以得到保障,消费者也可以安全地享受到商家的服务保证,规避了商家利用预付款盲目扩张或恶意圈钱的风险,从根本上遏制了预付性消费的侵权问题。 

  目前,安全支付平台在网上商店运用较多,直接运用于传统商家,还不多见。刘兴宗说,正因为缺乏成熟的模式,更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出面引导商家积极合作,建立一种新的安全支付模式,让预付性消费便利又安全。 本报记者  姚丽萍 

  相关链接 

  “保证金制度”已成行业自律 

  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对代表书面意见的答复显示,2009年3月,本市美容美发行业率先尝试预付消费卡保证金制度,包括永琪、文峰等10家美容美发企业与行业协会签订《预付消费卡发售企业自律公约》,向协会交纳售卡保证金,并约定售卡企业应设立处理消费纠纷的专门部门。根据约定,单店企业(包括加盟店)按实际经营规模交纳保证金10万至50万元不等;连锁企业门店数50家以下的,每个门店交纳保证金5万元,超过50家的门店每家交纳2万。 

  但由于美容美发行业实施保证金制度是非政府行为,缺乏强制约束力,目前覆盖率不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专题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03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06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07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专题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预付卡消费如何“强制监管”?
网购被“卡单”?千万别信
“三步棋”治理黑三轮顽症
新民晚报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A19预付卡消费如何“强制监管”? 2012-09-15 2 2012年09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