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在国庆期间隆重开馆。世博园区的中国馆和城市未来馆是怎样变成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昨天在中华艺术宫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记者了解到了两馆的建设决策过程。
发展遇瓶颈
2008年,上海“十二五”规划编制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对上海文化发展进行大调研的过程中,“要在更高层面上考虑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与此同时,美术界有关“上海美术事业高地的形成,迫切需要解决展示场地窘迫的问题”的呼声,引起了市领导的关注。调研座谈会上,在听到专家学者的紧迫呼吁后,市委领导表示:问题应该解决,但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摇篮,上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良好的创作基础和丰富的作品收藏,但展览展示场馆不足,尤其在近现代与当代艺术博物馆领域的缺失,长久以来,成为制约上海美术事业发展的瓶颈。市委宣传部领导亲自统筹,市文广局迅速反应,在此前已牵头组织各方专家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细化完善,于2009年初拿出了一份详尽的方案,提议建设“上海大艺术宫”。
但到底是改建还是新建?选址何处?如何定位?思考随之而来,问题也相伴而生。解决的时机似乎尚未成熟。 (下转A2版)
(相关报道见A9版、B9版、B10版)
(上接第1版)
文化要投入
突破,来自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2010年9月3日,市委又一次研究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方案。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要舍得拿出一些区域、场馆发展文化事业,并指示有关部门开展可行性研究。
2011年4月14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深入到上海美术馆调研,在了解到数以千计的珍贵馆藏艺术品因展示场地所限而难以常年固定展出,韩正无限感慨,他表示,丰富的馆藏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向公众开放,并指示市规划部门抓紧研究选址改建或新建大型美术场馆。
2011年5月7日,在又一次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专题会上,俞正声明确提出,中国馆不宜再作商业开发,而应该考虑文化用途。
论证须周密
市领导殷一璀、杨雄、屠光绍、杨振武等也就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调研。在与上海艺术界、规划界和建筑界专家学者的不断互动中,大家形成了共识: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最佳选择。而中国馆改建为中华艺术宫则又经历了周密的论证。
2011年6月2日,韩正主持召开上海近现代、当代艺术展览场馆选址工作专家座谈会。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上海美协副主席、艺术评论家卢辅圣等与会专家表示:两馆的建设将改变中国在世界美术格局中的地位。专家们的信心和期盼打动了与会各方,市领导指出,大家的认识已逐渐统一到中国馆应成为艺术展示的殿堂。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中国馆仅建设资金就将近25亿,加上土地价值和世博会带来的全球性声誉,其商业价值可想而知。如今拿出来作公益性文化设施,需要的不仅是勇于割舍的魄力,更要有高瞻远瞩的智慧。
2011年9月和10月,市文广局两次组织全球美术家咨询论证会议。当年11月11日至12日,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召开。全会闭幕次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宣布: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建成中华艺术宫、城市未来馆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神秘面纱即将向公众揭开,而它们将对文化艺术产生的长远影响更值得人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