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教师们告诉年轻人:当一名好老师,并不仅是帮助学生考高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和学生情感交流。当年的学生也难忘老师们的传道、授业,“他们时刻把我们学生放在了心里。”
老师享受“教学相长”
当了30年生物教师,现任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依然记得一个个在课堂上和学生“斗智斗勇”的瞬间,“有时候一个口误,就会有学生在下面摇摇头,然后你要及时更正,再用正确的说法扭转过来。”庄小凤觉得,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和他们一起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追寻梦想,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幸福的事,也迫使自己不断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庄小凤坦言,如今,她在一些教学评比中发现,一些年轻教师在教案中准备了丰富的互动环节,却没有想好讨论重点,任凭学生“放羊”。“教学要重‘道’,而非‘术’。”这是她给年轻人的建议。
学生记忆“没有题海”
1982级学生、上海大学机关党委副书记钱峰特意请假回来和老师们重聚。在他心中,老师给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理想。他清晰地记得,语文老师、现任南洋模范中学校长高屹上的第一课。“高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英文单词‘red’,让我们讲出它有多少种中文译法,让我们领悟祖国的语言是多么博大精深。”钱峰说自己偏理科,但老师用这样深入浅出方式带他进入了语文世界,打下良好的文字功底,一生受用。钱峰的记忆里,没有无穷无尽的题海,有的是高三课后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有的是直升考失利后,当年班主任、现任位育初中校长龙世明的鼓励,“你心理素质好,中考更适合你去冲一冲!”
教学应当“深入探究”
钱峰的同学、现任市四中学副校长夏文辉坦言,如今,授课形式因为PPT等多媒体手段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但是,她仍难忘老师们当年用一支粉笔精准作图、在学生遇到难题总能巧妙解惑的“绝活”。当年一个班级人数远远多于现在,有60余名学生,但老师会在课余,主动找到学生,为他补缺补差。如今,夏文辉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她也要求年轻老师不能丢掉板书等基本功,而且,“老师不能满足于讲完知识点就算了,要学会深入探究。”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赵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