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0月0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宝石的记忆
孔明珠
  孔明珠

  上海稍微有点年纪的人对起初开在华山路上的 “红宝石”蛋糕店都有些记忆,那块白底红字招牌,“中英”两个字特别显眼。上海滩这个地方,你不承认,不喜欢却还得正视它的崇洋风,尤其是所谓的“上只角”。这家门店比较宽敞,柜台之外,设了几张桌子,铺的是红白方格的台布,除了卖咖啡兼做简单西餐,有酸甜可口的罗宋汤,有面包粉裹了炸的炸猪排,在有些老上海的印象中,似乎还卖过牛排。

  一个阿姨回忆道,自己人生第一块牛排不是在正宗西餐店“红房子”吃的,竟然是在蛋糕店“红宝石”吃的,她甚至记得当初坐在座位上被里面探出头来的厨师问了一声:“几分熟?”然后满脸通红,手足无措,因为她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结果呢?很多人追问,结果啊,因为她鼓足勇气装老巨(沪语:懂行、老练),说了一声:5分,被厨师当头一棒:“血淋带渧的哦!”那么,她就改口说7分。最后端上桌的是一块“墨擦黑贼刮铁硬”(沪语:焦黑加很硬)的牛排,操刀切肉的时候,比在厨房间案板上面切肉累多了……

  在静安宾馆那一带有些年代久远的房子,居民相对其他地段经济条件要好。网友“小盎鱼”回忆说,红宝石开张伊始,工场间就设在隔壁弄堂里,一开始做的蛋糕比较粗糙,周边居民不太买账。没多久,红宝石边上开了一家“钻石厅”,钻石厅面包、蛋糕价格比红宝石略低,味道性价比高些,一时间钻石厅盖过了红宝石。

  那段时间,卖蛋糕,红宝石拼不过老牌的“哈尔滨”、“老大昌”,有时还输给隔壁的新秀“钻石厅”;卖面包,老是看着对门的静安面包房老克勒们排长队。再后来,隔壁的隔壁又开了马可波罗,西点竞争可谓激烈。

  “红宝石”红火起来应该是增设了咖啡、简易西餐之后。当时他们的罗宋汤烧得很不错,酸甜适度很醇很海派,完全复制了旧上海的味道,引起怀旧情感。客人进去堂吃,总要坐会儿的,坐会儿,总要去柜台旁看看,带两块鲜奶小方,一杯栗子杯回去给家人吃,应该说是这罗宋汤留住了周边居民的脚步,红宝石变得亲切,就像是自家的餐厅。不用走到红房子就能喝喝罗宋汤吃吃炸猪排,聚的人多起来了,鲜奶小方的制作经过改良,味道和品质一直保持在水平线上。就这样悄悄地,稳中求胜的红宝石打败了隔壁花样多变的钻石厅,再几日,钻石厅居然关门了。

  另外很重要的是,“红宝石”红起来的时候,正好是改革开放后开始追求洋派的时候。那条华山路,有“上戏”,有“儿艺”,拐个弯,有“人艺”、“青话”、上海歌剧院。艺术院校的女学生风华正茂,几个专业团体的“老克勒”充当指路人,带着小姑娘常去“红宝石”花不多的钱,孵孵咖啡座,风雅、实惠两相宜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新闻
   第A06版:深度报道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拍卖指南
   第A09版:拍卖专题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广场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04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连载
我们追回了青春
永记“血染的风采”
梦想之根
红宝石的记忆
黑花少见
今宵灯谜
从牙刷说起
写日记健身又健脑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红宝石的记忆 2012-10-06 2 2012年10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