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账”里有变化
家住徐汇区的王智瑾老人习惯记账。从1988年开始,“豆腐账”天天记。家里每天花出去的钱,哪怕是花5角钱买把葱,也要记下来。记者到她家采访时,老人把近10年的吃穿用账本统统拿了出来。“东西涨价呢”,但老人说,她和老伴的养老金年年涨,女儿一家的搭伙费也是越交越多,钱是够花的。
从2004年开始,老人成为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记账户。工作人员为老人算了一下,2011年和2004年相比,她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5倍。从支出看,2011年和2004年相比,衣着增长了12.4倍,医疗保健增长了76%,交通通信增长了89%。
“系数”逐步在下降
统计专家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本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达到56%,处于“温饱”阶段。这种“温饱”状态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1998年,恩格尔系数仍为50.6%;从1999年到2001年,恩格尔系数开始降到40-50%这一区间,进入“小康”阶段;从2002年开始,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到了40%以下,2002年为39.4%,上海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开始进入“富裕”阶段。
向“发展”“享受”过渡
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显示了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日常生活中,除了满足最基本的“吃”的需要外,越来越多的钱用于更高层次的消费及其他支出。统计专家分析,近年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比重提高较快,直接加速了恩格尔系数的下降。
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90年的3%迅速升至2011年的15.2%。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家用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使得购车以及汽油等支出大幅增加。数据显示,至2011年末,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18.2辆,是2005年的4.8倍。
同时,医疗保健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明显。201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141元,分别比1980年和1990年增长162倍和102.7倍;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3746元,分别增长75.4倍和15.2倍。
统计专家同时也指出,近年来食品价格快速上涨部分减缓了恩格尔系数下降,特别是粮食、蔬菜、肉禽等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了全部CPI,使得居民家庭食品支出绝对值增长显著。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