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项目”三大内容
2010年11月朝韩延坪岛炮战发生后,韩国总统李明博下达“要用高性能武器应对朝鲜不对称武器”的指示,得到总统命令的韩国军方紧急启动代号“闪电项目”的武器发展计划。据说该计划名称源自1971年韩国总统朴正熙力推国防科学研究所在几个月内实现步枪、迫击炮等武器国产化的典故。
“闪电项目”正式公开是在去年9月20日举行的韩国国会国防委员会的国政监察上,时任联合参谋本部议长的韩民求表示,能威胁到韩国首都圈的朝鲜远程火炮已达到340余门,主要型号是M1985和M1991火箭炮、170毫米口径的“谷山”自行火炮等,理论上它们可在一小时内向首尔打出万枚炮弹,造成“火海效应”。对此,新国家党议员金鹤松表示,如果朝鲜炮群在开战后的第一个小时内能破坏首尔的2%面积,那么连续攻击10小时后,首尔遭破坏的面积将达到20%,再加上天然气管道被引爆等附加灾害因素,破坏程度将无法承受。韩民求则向议员们宽慰说:“军方已启动可以应对此类威胁的总统特别授权计划——‘闪电项目’。”
据报道,“闪电项目”的第一幕开启于2010年12月28日,韩国国防部长和联合参谋本部议长韩民求相继签署文件,2011年1月正式交由韩国陆军参谋总长直接负责实施,科研领导单位则是国防科学研究所。2月28日,国防科学研究所与其他军工企业签署正式合同。
根据计划,“闪电项目”应于今年6月完成系统研发并进入性能测试,该项目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为压制朝鲜部署于“军事分界线”北侧的远程炮群,利用齐射火箭炮火控系统“共架”发射地对地导弹的“L1项目”;二是对付朝鲜第4军团修筑在黄海南道沿岸的炮台,装备带有精确制导装置的“九龙”式130毫米口径火箭炮,项目代号“L2”;三是建成应对GPS干扰的陆基通信控制站,项目代号“GBNS”。负责“L1项目”的是韩华公司,它负责将韩军现役“玄武”导弹射程缩短到100千米,并集成到大口径火箭炮中,以便对付隐藏在山洞中的朝鲜远程火炮。LIGNEX1公司则负责“GBNS项目”,它委托汉阳NAVICOM公司研发抗干扰的GPS信号接收机。
秘密项目有腐败阴影
韩军原计划在2013年完成“闪电项目”验收并开始实战部署,可是韩国国防部后来又要求在2012年夏季完成系统研发。结果,LIGNEX1公司自己对GBNS项目进行预先性能测试,却发现技术不过关,其他公司的研制工作也纷纷触礁。然而韩国军方却想掩盖研制工作的失败,直到监察院近期对“闪电项目”进行突击监察才发现问题,并要求国防部立即停止该项目,避免浪费。
监察院指出,“闪电项目”所涉及的技术超出韩国已掌握的范畴,立项实属急功近利,根本不可能成功。监察院以GBNS项目为例,指出韩军所要设立的地面通信控制站战时会成为重点打击目标,生存能力让人担忧。更重要的是,LIGNEX1公司准备安装到基站的GPS设备并非用于接收军用GPS信号,而是误差巨大的商用GPS信号,对于作战来说,几乎没有用处。
《防卫21+》杂志指出,目前韩国武器系统中的70%至80%都安装商用GPS信号接收器,抗干扰性差,精确度低,难以满足对敌方炮兵精确打击的要求。而朝鲜炮兵却有能力将电子战和网络战结合起来,届时韩国军队的“血管”和“神经”都会全部陷入瘫痪。事实上,韩国联合参谋本部根本没有设立应对电子战的部队,各级部队也没有专门应对电子战的人力和部门。
有一部分韩国议员也指出,“闪电项目”被当作秘密项目进行推进本身就欠妥。按照韩国的相关规定,研发中远程导弹的项目属于严格保密项目,可以不向国会通报进展情况,但“闪电项目”的核心是研发射程为100千米的近程导弹,不应列为秘密项目,而韩国军方却刻意隐瞒诸多事实。况且,韩国已追加部署K9自行火炮,并对老式K55自行火炮的性能进行改善,基本可以涵盖所要打击的目标区域,“闪电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重复投资”。韩国统合民主党甚至指责李明博政府秘密推进“闪电项目”是彻头彻尾的腐败,应该立即说明真相。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