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施公文球曾邀我小游檀园。
其实,尚在营造之时便听他说起,此园乃“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之集锦”,因此也就引起我的兴趣,乐于随往。
途中我问施公,何谓檀园?答曰:李流芳号也。我为之一愣。到底园因号起,还是号因园生?我一时也查对不清楚了,李流芳此人我是有所接触的,而且知道他是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因为嘉定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划归上海市了,因此也可以说他是上海著名文人。
新建檀园在南翔古镇老街混堂弄5号。虽然今之檀园并非古之檀园,连位置也是新选的,可以称之为移地新建,但是这种新建是有明确思想信念的,也就是李流芳所反映出来的文人思想为指导,追求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因为不显赫,也就不突出。新建也是一种伟大的尝试。
混堂弄是东西走向,园在南侧(古街的西侧),园门向北。入口处置厅三间,出前廊,硬山起脊,并加鱼龙形蚩尾,两侧置折曲形八字耳墙,且用水磨青砖对缝的墙面,为精致的龙凤花鸟砖雕,形成了园门一大特色,也反映了传统的砖雕艺术依然具有相当水平。
门厅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起五脊,用吻兽等脊饰;前出廊,明间辟门,版门两扇,用门钉、铺首;左右两次间为水磨砖贴面隔墙。入内明间设屏版,额题:“每蒙天一笑”,取自杜甫诗句。两次间以隔扇和悬空罩隔成前后,屋顶用复水椽架装饰性假屋顶,以为装饰,另显出装饰性扁作梁架,平梁、四架、六架。
转入后厅即前厅,因为朝南,三间全部落地长窗,透空透视,立刻改变了整座园林之朝向,从倒座观音变成了“南向为尊、向明而治”,巧妙极了,这岂非是在地理、环境条件限制下的一种空间转换,以此满足人们坐北朝南之习惯,应该说这也是一个创新吧。
宝尊堂是檀园中的主体建筑,形制、尺度、用料、装饰也都极其奢华。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堂身阔五间深四间,四面绕廊。在中柱缝上明间立屏版,两次间用落地罩,梢间再置隔扇,分成宝尊堂和艺苑扬芬两个部分,即鸳鸯堂是也。前后露明均六檩,分扁作、圆作不同手法,结构上使用复水椽,将真正的梁架隐去,露明所见者,皆装饰也。正面悬额“宝尊堂”,李氏檀园旧堂名,倒座也。南侧狭窄,距堂数步,乃一封闭的三合院小住宅(正面是花池、花台,不是厅堂,两厢则是堂楼),象征李氏居栖之所,象征江南私家园林可游可居可赏之功能。
东折至宝尊堂东山墙外三角地,为飞瀑流云假山一区,并有小桥步香,流水弯转,柳色荡漾,景致颇为优美、柔和,具水乡之趣。回廊曲折,并有翳斋半亭。北转沿墙多为街市后院,形式多样,互为因借,临水置亭六角,题名:“翏翏”,取自庄子。为檀园观景又一重要视点。在此尽观全园矣!区内水中并置三潭印月石灯塔,南一北二。
从整体上看,檀园完全继承了中国建筑和传统文人园林的传统。有一条明确的中心轴线,主要建筑都是布置在中心轴线上,呈左右对称的规则布局;而园林则布置在建筑之间,累石叠山,开池理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相互穿插,呈自由布局,虽小有亭台,亦大有可观。
小游檀园,由此想起陈师从周在恢复上海豫园东部后常常引用汪春田的诗:“换却花篱补石栏,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
这也是他老人家心境之写照吧!在此借来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