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不爱看书,有什么办法吗?”每次听到类似的问题,我内心都有难掩的惊讶:真的有不爱阅读的小孩子吗?
人从出生开始,就被赋予了求知与探索的本能。在识字之前,婴幼儿动用一切感官来感知这个世界;当他们习得一些文字之后,文字便成为了探索世界最有效的工具。一本打开的书就是一块未知的领土,没有疆域,无限丰富,作为天生的学习者,小孩子对这个世界生发出好奇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定有人举出实例:“可是我家孩子就是不爱看书啊!逼他看也不肯看!”
我想,孩子不爱看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出在这个“逼”上面。
成人看待事物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观念。许多家长注重阅读,纯出于多阅读才能积累好词好句,才能学好语文写好作文诸如此类的原因。孩子很敏感,大人释放出的信号一定会被他们捕捉到,这时候阅读对他不再是单纯的快乐,身心的享受,而是父母处心积虑的教育方式,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储存写作文的资料,是接受父母老师在“阅读”这门功课上的检阅……父母的功利性态度,使得孩子把阅读这件原本基于天性、自主自发的行为当做父母要自己做的事,是父母控制他的一个环节,所以他就不爱阅读了。
孩子沉浸在阅读中的时候,父母也常会深感狐疑:“他就是看个故事,看个热闹……他真的读进去书了吗?”他们逼迫孩子复述故事,来证明他记住了书上的内容,阅读成了一项考核。课堂上,老师习惯边读边指着每一个新出现的生字生词迫使小孩子注意,不停地解释词语,不停地提问来让他们的感受、观点与自己保持一致,小孩子读书的过程就是被教导的过程。
把读书变成教导式,随即再变成一场考核,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败坏孩子读书的胃口。在学校,教导式考核式的读书方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家庭中就格外留意不要继续使用这种方式。让阅读成为一个温馨舒适的过程。让孩子们穿过词语贴近故事好了。家庭教育理应以它的松弛柔软对学校教育起到补充修正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亦成为学校教育不假思索的同谋,孩子们就一直处于被教导的状态,阅读的快乐将会被扼杀干净。
席慕容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在幼儿园里和老师做长期的战争:无论老师怎么劝他,他都几乎不肯画画。学期结束时,带回来一盒全新的蜡笔和一本还几乎没碰过的涂色本,兴高采烈地在一个下午把所有的画页都着上了颜色。她说:这件事该怎么解释呢?只能说,孩子爱画画是一件最自然的事情。
同样,孩子爱阅读也是一件最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