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和沈泽民结伴而行
孔德沚作了介绍,便望着琴秋无声地笑,转身背着沈泽民又问琴秋,像还是不像?琴秋想起孔德沚上次说过的话,禁不住脸就红了。沈泽民曾在日本留学,去年和张闻天一起回国。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不久,茅盾就成为这个小组的成员。沈泽民回国后,经哥哥介绍也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待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沈氏两兄弟便都在党内担负了重要工作。
爱国女校预科班半年的学习很快结束了,张琴秋抱着将来当一名画家的梦想,考取了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不知该不该算是有缘,即将成行的时候,沈泽民恰巧受党派遣也要到南京去,名义上是去建邺大学当教授,实际上是去建立和发展南京的党组织。这样一来,张琴秋和沈泽民结伴而行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茅盾也很赞成张琴秋继续深造,他已经看出这个女孩子内在的素养和潜质。孔德沚是个既善良又细心周到的人,嘱咐张琴秋路上要小心。转而又叮嘱沈泽民,到了南京,先要把琴秋送到学校再去忙你的事情。琴秋是个女孩子,在那里人地两生的,没事你多去看看她,相互也好有个照应。然后又对琴秋说,有什么为难的事,你就去找泽民,不要不好意思。你这是第一次去南京,想来你在南京也不会有比泽民更熟识更可信赖的人了。
这是一个夏季,不断从窗外吹进来的风,缓释了些许车厢里的燥热,掠走了人身上的淋漓热汗。琴秋脸朝着窗外,大地上绿意葱茏,偶尔有清亮亮的荷塘一闪而过,便有几枝粉嫩嫩的荷花玉立着,袅袅轻摆,真像翩翩而行的纤尘不染的荷叶少女。沈泽民坐在张琴秋旁边,大约也是看见了荷花的缘故,他问道,张小姐,偶尔可有吟诗作赋的雅兴?张琴秋回说,没有一样做得好。沈泽民说,文言文实在是很局限人的,因此在日本,便用白话的多,抒发起来就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张琴秋这是第一次和一个男青年挨得这么近,她能觉出他的呼吸,他的气息,他尽管抑制着,还是那么热情洋溢青春勃荡,直撞得她有点胸闷气短,她下意识地把身子往里挪了挪。
沈泽民注意到了,笑了笑。虽然在此之前两人也不算陌生,由于孔德沚的关系,他俩时而相见,但交往却是收敛拘谨的,打个招呼而已。这会儿见琴秋尴尬,沈泽民也很知趣地往外欠了欠身子。这样一来,张琴秋反倒不好意思起来,她无话找话,说,这天,真是太热了,是不是?眼睛却不看沈泽民,望着窗外;沈泽民见她的脸庞红红的,也便回答,正因为天热,窗外那荷花也才分外地艳丽……这些荷花,不由人不想起“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诗句。张琴秋微笑地回答,这好像是王维《山居秋暝》里的诗句……
南京很快到了。沈泽民立即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和张闻天、杨贤江、杨杏佛并称为“三杰一贤”,对马克思主义在南京的传播,对共产党早期在南京的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偶尔有空,他也去看张琴秋,起初一切尚好,张琴秋对学美术很有兴趣,加上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她快活而有进取心。对沈泽民,渐渐地也不像以往那么拘谨,交流起来自然流畅多了。沈泽民许诺她说,等秋凉时,要抽出一天时间,和琴秋一起好好逛逛南京城,看看玄武湖、莫愁湖,还要到燕子矶看长江去。
没有想到琴秋却病了,得了伤寒,高烧不退。看情形,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好起来的,张琴秋不得不休学回家。这对琴秋是个打击,这时她的心情和她的身体一样,糟透了。沈泽民适时安慰了她,并为她一路上做了细心周到的安排,这使身体虚弱的张琴秋非常感激,临行之际,琴秋满含着晶莹的泪水。
等到病基本痊愈,琴秋就到自己的母校——振华女校去要求代课,一来是缓解家庭矛盾,体谅父母难处;二来也是为自己寻一份清静。振华女校像母亲一样接纳了她。张琴秋站到了讲台上,而她的心情仍然充满对前途的忧虑,她失去了南京美术专科的学习机会,今后该怎么办呢?就这样在讲台上站下去么?年轻的张琴秋陷入苦闷之中,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命运。她情不自禁总会走到南皋桥上,走到南皋桥上她就会想到钱青,想到孔德沚,从而有点怜惜形单影只的自己。她倒不是后悔离开杭州,离开南京,可她诅咒自己不合时宜的得病,这一场伤寒无情地击碎了她的画家梦。张琴秋也想到了沈泽民,虽然她和沈泽民交流不是很多,但她感觉到她和他的相通,特别是通过在南京一段时间的交往,她甚至在潜意识中对沈泽民萌发出一种依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