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各有人才
滕肖澜、薛舒、路内、蔡骏、那多、走走、任晓雯、楚惜刀、殷健灵、孙未等上海的70后作家,在创作上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刚去世的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曾评价说:“这些作家虽然创作经历不长,但和前辈作家相比,显然具有更高的起点。”蔡骏去年以310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作家富豪榜第15位,也显示出他们对纯文学和市场化的融合能力,那多、路内、楚惜刀都有大批忠实读者。路内曾在半年内有两部长篇小说在《收获》杂志发表,也彰显出传统文学界对他的认可。
80后作家不仅有韩寒和郭敬明,周嘉宁、小饭、苏德、张冠仁、王若虚、甫跃辉、张怡微等作家也都拿出了自己的作品。正在中国台湾研读博士的张怡微日前成为2013年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得主,这是该奖项第一次颁给一个正在台湾研读博士的大陆留学生,除此之外,她还获得了“第十一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潜力新人”提名。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文学百校行工作已建立了核心模式,在校园文学推广、发掘写作者、推广作家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90后写作者中,三三、张晓晗、吴清缘、国生等写作者展现出一定的创作实力。
类型文学提升文学性
传统文学界似乎对类型文学(指题材明显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文学创作形式)有些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其缺乏文学性,但类型文学作品的畅销已使它成为文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日前颁发,很多得奖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对读者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从这些年的创作情况看,以蔡骏、那多、楚惜刀、树下野狐、君天、李西闽等为代表的上海类型小说家,不约而同地在文学性和市场性结合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努力在提升类型小说的文学品质。
蔡骏被称为悬疑小说第一人,从2011年的《谋杀似水年华》起,他就开始思索类型小说与社会题材如何进行有效结合,而不仅仅是在可读性上大做文章。2012年蔡骏完成了新作《地狱变》,关注灾难发生后的众生相,在悬念中展现残酷的社会现象和丛林规则。那多这几年一直在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融入类型小说创作。从《清明幻河图》开始到2012年完成的《一路去死》和《喂食者协会》,那多通过犯罪活动来表示人性之恶。人以及人性是这两位悬疑小说家如今更为关注的内容。这些类型小说家并不像外界形容的那样,迎合庸俗读者,迷失于市场。
签约作家更加年轻化
上海作协实行签约作家制度以来,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从签约作家的名单来看,年轻化趋势很明显。去年的11位签约作家须兰、路内、小白、任晓雯、孙未、那多、张怡微、周嘉宁、管燕草、王若虚、凌寒,全部是中青年作家,以70、80后为主,最小的是张怡微,1987年生人,最长的是小白,也不过是1968年生人。这批签约作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上海青年作家的整体状况,有着相当旺盛的创作力。
作协党组书记孙颙曾说:“文学写作说到底是一种个体劳动,靠的是作家个人长期的坚持,作协的工作是在他们需要的时间和地方‘扶’一把。”青年作家尤其需要在关键时刻“扶”,为此上海作协围绕签约作家开发了一系列服务项目,如聘任新的专业作家、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新锐作家文库、云文学网数字出版以及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在创意写作课程方面的合作等,卓有成效。
本报记者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