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的历史建筑、风貌区保护可谓是风急雷响。所以,书写“大同古城复兴记”的耿彦波成了“山西十大文化符号”之翘首,喜焉戚焉?再造的大同首先是假的,还是没有活气的,不可能回到明清,只能为旅游和商业“跪下”。烧钱数百亿再造出(其实叫“穿越”更合适)这样一个“古城”的人成为一个省的“文化符号”,恐怕讽刺的意味更浓,所以有网友说“把钱用在修下水道上多好”。
文化遗产要“活体”保护,尤其是老城老街的“修旧如旧”、“带病延年”,其核心就是“人居”,是活气。人和居一旦分离,人搬走,居成景,那“活气”也就从老宅里溜走了,更何况造出的是假古董呢。
斯洛伐克的斯皮什城及周边历史建筑(包括莱沃察)199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布拉尼斯科山麓的城塞气势雄伟,城内街道房屋依山顺坡,列入保护范围的历史建筑物达100多处。现在,这里的城堡、教堂和优秀民居正由专业队伍按古法一一修缮,但是,我们在街上常常看到悠闲的喝咖啡者、逛街者、小贩,从老屋里进进出出的人们:这里生机盎然。
我们的古建筑保护、古村古街改造都应该遵循“活体”原则;哈尼梯田的活气就是那些世代力耕,吃红米饭、住蘑菇房的农人,还有那令人迷醉的梯田。
因为职业缘故,我们造访过徐汇区的武康大楼,乘坐已经80多岁的老电梯,随着它上上下下。奇的是,这架电梯指示楼层的不是电子数字,而是针摆。电梯走一层,针摆走一格,直观、简洁且利落,一点也不误事。禁不住感叹:岁月因为有了锈色而“老灵光额”。